-
图话中国的民居
-
作者:暂无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统民居 中国 《世界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地区 丽江古城 中华民族 居住建筑 自然环境 汉族地区 客家土楼
-
描述:为代表。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的平顶住宅;“碉房”是藏族典型民居: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
-
论客家围龙屋建构的生态意义: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为例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梅县 丙村镇 仁厚温公祠 客家围龙屋 生态体系 宗族简史 宗祠结构
-
描述:本文主旨,在于通过广东省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建构的实证,亦即通过围龙屋主人温氏宗族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分析此一围龙屋在特定背景下的功能及其在整个生态体系中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即生态体系、宗族简史、宗祠结构、祖先崇拜及讨论。文中作者尝试利用历史资料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人们
-
62江西赣南中华客家博物馆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中文信息(行游数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客家 中华 赣南 江西 建筑艺术 展览馆 文物
-
描述:客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内第一座仿造围屋外型和结构的客家博物馆,其外观采用客家建筑艺术中的圆围形式,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客家文物展览区,内有仿古戏台和展览馆,二层为客家名人馆。馆内的“客家民俗文物展”分为“客家建筑艺术木雕”、“客爱赣州窑及陶瓷”、“客家铜镜和生活器皿”三大部分,[第一段]
-
历史·文化·文学:宏观叙事下的客家文化与文学——评钟俊昆《
-
作者:邹春生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学 宏观叙事 历史 文学作品 社会生活 出版社 学术界
-
描述:文化和客家文学的诸如来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例如,对客家文学的定义,争议就十分激烈,有人认为客家文学是专门反映客家社会生活的作品,有人认为客家文学是客家籍作家写成
-
客家人生礼仪象征研究
-
作者:曾少聪
期号:第0期
来源:民族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关于客家文化的讨论,学术界已出版了不少著作,不过关于客家文化象征的研究,学术界还很少见到。象征几乎涉及到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的目的不是讨论客家文化象征的全部,而是通过客家人生礼仪中的象征,考察象征在客家人生礼仪中的表现,并对象征进行分类及探讨其结构,进而揭示象征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理念依据。
-
广东客家文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构建
-
作者:欧阳慧芳 胡春燕
期号:第2期
来源:山西档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 共享平台
-
描述: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携手本校客家文化研究所,共同构建广东客家文化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在保护珍贵档案资料,宣传推广科研成果,传播客家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该平台可从系统结构设计、平台软硬件建设、研究方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去作充分的考虑。
-
关西新围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作者:张贤忠
期号:第6期
来源:世界遗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它宏大的规模,精美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功能之齐全,令多少现代人为之倾倒;它纯朴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使得多少人赞叹.
-
关於台湾客家建筑的根源及其型态的特徵
-
作者:黄兰翔
期号:第74期
来源: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建筑 客家建筑 移民原乡 双栋 边陲与中心 中国建筑
-
描述:独立的双层作法,亦即完全的「双重屋顶」结构。因此,几乎可以确定认为台湾「双栋」是「建筑结构部材」经过历史发展变迁後的结果。而这种「双栋」或是「双层屋顶」作法,甚至可以上推至中国上古时期即已存在。既然
-
与自然共呼吸——荷树园电厂行政办公楼
-
作者:暂无
期号:第6期
来源:家具与环境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政办公楼 电厂 树园 呼吸 客家 装饰手法 自然 工程公司 实木板 饰面板
-
描述:丽华建设工程公司梅县荷树园电厂行政办公楼位于电厂生活区内,该办公楼总建筑面积2024平方米,首层1.5米为综合布线、电气、照明、消防、空调、给排水等各个系统使用。二层为办公区,结构形式为水泥框架结构
-
巧借地域文化 丰富语文教学
-
作者:刘红艳
期号:第45期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严密而生动,是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好教材。为此,我联想到了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