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670)
期刊(2463)
学位论文(941)
图书(179)
会议论文(106)
视频(55)
图片(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670)
期刊 (2463)
学位论文 (941)
图书 (179)
会议论文 (106)
视频 (55)
图片 (1)
按年份分组
2014(3147)
2013(575)
2012(624)
2011(562)
2009(272)
2007(153)
2004(59)
2001(16)
2000(6)
1995(7)
按来源分组
其它(1059)
客家研究辑刊(140)
神州(4)
中国报业(3)
四川戏剧(3)
课堂内外(初中版)(1)
台湾学志(1)
时代报告:学术版(1)
丝绸(1)
中国财政(1)
“文化界定历史”:萨林斯对历史的思考
作者:温春香  期号:第3期 来源:世界民族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界定  萨林斯  历史  人类学家  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  学术争论  库克 
描述:的是文化,文化决定了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围绕库克船长之死的研究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和他的后续之作正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
信息视窗:4.历史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建筑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视窗  信息  建筑规模  古村落  古民居  明代  巢湖 
描述:4.1 复建大报恩寺塔起波折 方案和承建规划打起”架” 来源:江南时报;4.2 巢湖北岸惊现明代移民村落 来源:新安晚报(参见图片)环巢湖踏访发现古村落;4,3同安莲花镇发现大型客家古民居 明代建筑规模罕见 来源:厦门日报《参见图片);
大万世居:深圳人文的历史诗篇
作者:刘婷婷 肖海强 张伙生  期号:第9期 来源:作文通讯(实用阅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深圳  诗篇  历史  人文  客家围屋  客家人 
描述:客家人是深圳重要的原住居民之一,客家围屋就是原来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大万世居是深圳最有代表的客家围屋之一。如今,它也旧貌换新颜,展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
广东客家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
作者:伍巍  期号:第5期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词语  历史  文化 
描述:些词语今天仍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民风的可靠见证,这无疑是语言地域文化研究的一条新路.文章拟用具体例证对广东客家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作概括的阐释.
桥村塔下的石旗杆
作者:谢华章 张忠坚  期号:第12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靖县  福建省  历史 
描述: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闻名遐迩的客家侨乡福建省南靖县塔下村,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风尘中、文化的慰藉里。只见一座座高大雄浑、气势恢宏的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土楼,串成一个个优雅、温馨、祥和的家园。
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历史性」:客家研究的发展脉络
作者:庄英章  期号:第201期 来源:历史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历史性」:客家研究的发展脉络
客家图书编撰史概要
作者:张正  期号:第1期 来源:图书与情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图书编撰  历史  概要 
描述:客家是中原汉民族南迁一系,秉持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图书编撰方面,有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客家图书编撰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就客家图书编撰成就分时期地作了汇总、归纳与评价。
从“客家围龙屋”到“滨海客舍”
作者:涂海蓉  期号:第6期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建筑  历史  文化  自然 
描述:本文通过对粤东地区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建筑形式的研究及滨海客舍的设计实践 ,探讨如何挖掘蕴藏在我们古老优秀的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并运用于我们当前的设计实践之中
洛带古镇街道空间研究
作者:支红文  期号:第17期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自然地理  街道空间特点  形成过程 
描述:本论文以成都洛带客家民居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洛带历史来源、区位地理环境、街道空间特点分析以及古镇街道的形成过程研究洛带的古镇街道。以此发掘古镇街道之所以吸引人们,使人们感觉到美的原因。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延续
作者:张磊  期号:第6期 来源: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永定客家土楼  保护与利用  传承与延续 
描述:土楼与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众多现实和潜在的破坏威胁,亟待保护。如何在新的背景下,既能保护土楼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又能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处理好保护与更新、利用与发展的关系,提出适宜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措施,已成为土楼保护的当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