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15)
期刊(329)
学位论文(89)
视频(16)
图书(7)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15)
期刊 (329)
学位论文 (89)
视频 (16)
图书 (7)
会议论文 (5)
按年份分组
2015(16)
2014(578)
2013(424)
2012(441)
2011(400)
2010(339)
2009(169)
2008(164)
2003(3)
2000(1)
按来源分组
南方都市报(125)
其它(106)
香港文汇报(49)
深圳侨报(41)
旅游纵览(2)
花都乡音(1)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福粤公蔡氏宗亲联谊会;《蔡氏文化荟萃》编委会(1)
东方论坛(1)
國文學誌(1)
伤心凉粉“不伤心”
作者:彭海容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国食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它起源于清朝,二十世纪初期,由周礼厨师文江源在保持其原有黄凉粉传统风味的基础上,着重研制出其独门调料配方,进一步突出了川菜的“麻、辣、香、脆”特色,使其更加香辣可口。目前伤心凉粉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注册了商标,并且提名为“中华老字号”,被打造成当地文化旅游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如今的伤心凉粉已经成为四川所有的古镇都在公用的一张知名观光消费品牌。
一茶一坐的台湾美食幸福好茶
作者:暂无 期号:第14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强对顾客的服务亲和力,让客人用餐觉得轻松愉快,就餐就成为一件幸福的事,将属于中国人的那种健康、乐观幸福的生活哲学,透过我们的餐厅文化特色推广出去。@@@@现在是一个讲究和谐的社会。所谓和谐就是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健康积极的发展。我们的企业也奉行这样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模仿别人也不盲目跟风,不打价格战,坚持品质,坚持走自己设定的道路,以茶会友,传承经典不断创新的准则,在中华料理连锁体系中勇往直前。
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殖及其族群認同探析
作者:安煥然  期号:第1期 来源:臺灣東南亞學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馬來西亞  柔佛  客家  認同 
描述:外客家族群意識的打造,有三十年代中期胡文虎推動的客屬公會成立運動。但就柔佛客家人社團組織來看,戰後成立的祖籍地緣性客籍會館在數量上竟比「客家公會」來得多,客家社群的分立,仍然明顯。 我們認爲,柔佛客家人的認同危機,主要不是出在外部的挑戰,反而是出現在內部的分立問題上。「團結」不是爲了對抗某個外來的幫群或是異族,恰恰相反,柔佛客家人呼籲要「團結」,經常是指向自身族群內部的分立、矛盾、衝突、認同意識的鬆散而爲的。 「尋根謁祖」活動,是近十餘年來客家人用以努力凝聚、團結彼等社群的有效文化象徵。從寧化石壁「客家祖地」和「客家母親河」的打造,柔佛客家社團領袖扮演了開先鋒和積極的要角。學界探知這個「客家祖地」縱有值得爭議之處,帶有一定程度上「想像」的象徵意義而已,但做爲凝聚客家社群,擴大世界客家人的聯繫網絡,以及對柔佛在地客家人社群領導層的內部重組上,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力。
10个野鸡蛋“孵”出千万财富
作者:庄主  期号:第1期 来源:就业保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创业,先是种药材,接着养鱼、办工厂,到后来做买卖。可是天不遂人愿,所选项目均以失败告终,贫穷的蓝家雪上加霜。就在蓝家被蓝招宝折腾得家境日益惨淡的时候,一天,蓝招衍和几个朋友在街上一家小饭馆吃饭,看见饭馆老板花了45元钱从一个猎人手里买过一只打死的野鸡。一只死野鸡还能卖这么高的价钱?敏锐的蓝招衍立即从这里嗅到了商机。后来弟弟招宝又在报纸上看到了“山珍野味畅销,养殖珍禽可致富”的报道,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野鸡。 第二天,他们瞒着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两头大肥猪卖了凑齐2000元钱,弟弟蓝招宝怀揣这笔钱一路啃着馒头去外地学习,十多天后买回了10只野鸡蛋。“200元一个蛋?这么大的两头肥猪到头来就换成了10个小鸡蛋?”一辈子在穷山村度日的老父亲听了差点气晕过去,他抡起巴掌就朝蓝招宝脸上打去,而且整整一周的时间光抽烟不吃饭。
牛生塘村民的那些IT事儿
作者:吴杨盈荟 汤铭  期号:第38期 来源:计算机世界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省道从村里穿过、距离镇政府较近,且靠近河流这三重优势让牛生塘村也迎来了自身繁荣的工业开发时期。多间工厂的相继进驻开办,以及电子工业园区的奠基与平整土地,彻底打破了这里的沉静。各家各户的青壮年纷纷出外打工赚钱,村中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渐渐成为了主要的人口。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有着与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的时代烙痕和命运。在21世纪已经拉开序幕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已过去30余年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重要产业的今天,这里的民众在IT方面有着怎样的生活与故事?IT于他们,究竟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陌生名词,还是已经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本期的《计算机世界》就带你走进三个牛生塘村民的生活,让你看一看少年、青年、中年三代村民身边的那些IT事儿。 电脑基本全不会 一部手机游世界 朱小丰 14岁 初二学生 朱小丰坐在床沿上,低头摆弄着手中的一部山寨手机。
从前的螃蟹,从前的月光
作者:刘原  期号:第37期 来源:南都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小的即刻拿一瓶猪油淋在月饼上便是。 回想起来,我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已经整20年,莫说旧式的祭祀礼仪已经遗忘殆尽,即便是我的母语客家话,也已讲得磕磕巴巴,需要在脑电波里从普通话同声翻译过去。古人爱说物是人非,这词现如今得改,我倘回到多年未逢的故乡,昔年精神上的小姘头固然已经成了更年期大妈,那些曾播放过刘文正、邓丽君、费翔的店铺,也变成了霓虹妖冶的腊肠活动中心。物不是,人亦非呵。 现代社会的剧变,令我们无从怀乡,无从怀旧,每个人都成了精神上的鲁滨逊,被时空的利剪铰断了传统的尘根。偶翻杂志,看到北岛访谈,他说乡愁已经模糊,曾经居住过的加州或巴黎,都成了仿真的故乡。北岛惟一与过去不能分割的,一是母语,二是饮食,即便身处美食之都香港,他与朋友聚会依然是去“老北京”餐馆。我似乎亦有此毛病,不少朋友在办移民,他们恐无人打麻将无人聊八卦,遂怂恿我一起叛国,我虽不够爱国,但念及深陷无数说洋文的鬼子中间,每日吃些乏味的黄油面包,连一句国骂都听不到,连一滴潲水油都舔不着,尤其每天在报纸上看不到一丁点官二代富二代飙车打人的新闻,我会发疯的。
副院长杀院长:错把校园当成名利场
作者:客家汉  期号:第8期 来源:前卫·大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得以详细披露—— 政法学院院长惨遭杀害 2011年1月12日上午8时30分,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学院气派十足的厚德楼,上班的教职员工陆续走进楼里。总共8层的厚德楼,是九江学院7个二级学院的行政办公区
一个台湾客家慰安妇的遭遇
作者:朱德兰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外书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老幺。满妹的祖父继承了祖先的一块地,原本依靠种稻维生,但因儿孙众多,生活陷入困境,而不得不卖掉田地,让子女出外做工。满妹3岁时就被父母送给叔公的儿子当养女。 满妹的养母不能生育,替人采茶,养父没有固定的收入,有时卖伞,有时当媒人,有时打零工。满妹8岁时入关西公学校(台湾人读的小学)读书,台籍老师对学生管教很严,常常体罚不认真念书、考试成绩差的学生满妹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和养母一起上山采茶。山上的茶园离家很远,走路约需一小时。满妹为了帮忙采茶,影响了学习,常常挨打受罚,只读了两年书就不读了。满妹辍学在家每天跟着养母采茶。 1939年日本为封锁华南,摧垮蒋介石政权和为推展“南进”政策,建立海军、空军作战基地,派遣陆军少将饭田祥次郎率领台湾混成旅团一万余人,担任执行“甲作战”,于2月10日攻占海南岛海口市,并接连占领北部琼山、定安、澄迈、临高、文昌、儋县等地。
风水信仰:一个重要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
作者:罗勇  期号:第4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水  民俗文化  客家  民族传统文化  家居生活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心理结构 
描述: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势派风水术发源地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对风水的崇信之风更浓。过去,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事项
童小鹏——继往开来的革命前辈
作者:赵米南  期号:第7期 来源:海内与海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童小鹏  1999年  身体状况  客家人  科学 
描述:花卉基地。我的老家在福建长汀 ,参加革命后在红一方面军做政治工作。1932年随红军漳州时 ,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