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4653)
期刊(3617)
学位论文(1060)
图书(780)
视频(212)
会议论文(211)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报纸 (4653)
期刊 (3617)
学位论文 (1060)
图书 (780)
视频 (212)
会议论文 (211)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16)
2014(4941)
2013(966)
2012(1030)
2011(1003)
2010(820)
2009(452)
2008(436)
2007(236)
2006(130)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38)
闽西日报(641)
音乐时空(8)
广播与电视(6)
艺术探索(3)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设计学报(1)
桂海论丛(1)
试论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工作
作者:陈剑粦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文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基层文化站  建设  文化需求 
描述:基层文化站是与老百姓接触最紧密、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的最直接的窗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不能满足基层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本文通过剖析造成基层文化站工作落后的原因,提出从五个方面加强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工作,以适应新时期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个文化符号的形成与演变:基于宁化石壁的个案研究
作者:余达忠 曾念强  期号:第6期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石壁客家  建构  文化符号 
描述:的文化策划,是为发展经济而发明传统的过程。
客家文化对苏区廉政文化的濡养与促进
作者:肖清  期号:第12期 来源:理论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苏区廉政文化  濡养与促进 
描述: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客家文化的精髓廉洁文化对当年苏区的廉政文化起到了濡养和促进作用。。
东江文化研究现状和外部关系问题领域
作者:余彬  期号:第5期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江文化研究  外部关系  问题领域 
描述:东江文化研究有两个考察视角:要素说和体系说。东江文化研究的外部关系问题领域包括东江文化与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惠州文化、东江流域行政区划的关系问题。
哲学视野中的客家文化
作者:杨在峰  期号:第6期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协调  儒家性  一致性 
描述:从哲学视野中来考察客家文化,可以看出,客家建筑文化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客家制度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客家精神文化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
文化资产的经济转化:以桃、竹、苗茶产业为例
作者:张翰璧 张维安  期号:第1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产业  经济转化  文化资产  经济全球化  十九世纪末  工业生产  文化特质  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 
描述:既遥远又抽象的国与凰之上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个别的国家与区域,同时也对一般个人产生不小的冲击;全球不只创造出跨国的生产线,制造规格的产品,也间接促使在地的发展趋势,以在地的特质作为文化产业的利基。[第一段]
推动长汀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丘有阳 涂宏基  期号:第1期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发展  文化繁荣  文化长汀 
描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长汀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海西"文化强县,必须围绕精神家园的建设着力打造文化长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健全体制机制推动长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族群意象营造
作者:古珍晶 梁图超  期号:第7期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中心  客家文化  意象营造 
描述:意象营造,展现族群文化馆如何运用自身的文化来影响“他者”的认知,强化“我者”的认同。
客家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文化生态解释:兼议客家文化的审美辩证
作者:江金波  期号:第2期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二元结构  文化生态  文化审美 
描述: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
从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看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
作者:惠继红  期号:第8期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河洛文化  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 
描述:,重教崇文,教化乡邦;第二,务实事功,知行合一。客家文化中有浓厚的河洛情节,显示出中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