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49)
期刊(279)
图书(124)
学位论文(30)
视频(1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249)
期刊 (279)
图书 (124)
学位论文 (30)
视频 (14)
会议论文 (2)
按年份分组
2014(467)
2013(215)
2012(259)
2011(236)
2010(191)
2009(99)
2008(105)
2005(7)
1998(1)
1997(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334)
其它(122)
客家文博(40)
羊城晚报(30)
客家研究辑刊(15)
南方建筑(2)
第三届东亚人文学论坛(暨两岸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讨会)(1)
风景园林(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古成之纪念馆纪念专集编委会(1)
岭南民间艺术汇演异彩纷呈
作者:晓文  期号:第1期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岭南  曹淳亮  文化厅  广东  男中音  演出活动 
描述:”歌声连连……由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广东省群众艺术、广州市群众艺术承办,广州天河区、越
四川客家文化研究的先行者:记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已故
作者:谢惠祥  期号:第4期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2013年7月28日下午,由钟新光负责将钟禄元的二儿子、76岁高龄的高级工程师钟朴然(谱名:钟吉沛)老人从锦江区海椒市住处接到成华区十里店的一家茶楼。笔者认真倾听了钟朴然老人回忆钟禄元先生一生走过的艰苦岁月。下面记录的是他对钟禄元先生回忆的一些片断。
松溪马窝山歌的风土特色与传承保护:松溪县文化
作者:陈艳  期号:第12期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松溪县  客家山歌  传承保护  文化特色  民间文化  客家人  歌曲内容  文化馆  自然村  采茶歌 
描述:下来,逐渐形成一个客家村落.起初马窝山歌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松溪县举办第一届文化艺术节,当时花桥乡文化站组织马窝自然村的一些村民,将马窝山歌以合唱的形式编排成歌表演形式节目参加农村文艺调演.从此马窝自然村的客家山歌就被称为马窝山歌,作为松溪县民间山歌的代表流传保护下来.
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十二干支记言
作者:周凯模 王少明 吴迪  期号:第2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岭南文化  星海音乐学院  展览馆  中华文化圈  记言  干支  广府文化 
描述:五岭之南,史称岭南。作为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圈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南文化、桂系文化、港澳文化等几个子文化圈构成。而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广府音乐文化、潮州音乐文化、客家音乐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等整合而成。
根连两岸 亲如一家:记固始根亲博物
作者:齐超 李永杰  期号:第11期 来源:两岸关系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固始县  闽台  历史渊源  中原文化  唐人  台湾同胞  两岸交流  闽南文化  陈元光 
描述:"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河南信阳固始县,因"台湾同胞的祖根300年前在福建,1000多年前在河南,在光州固始"的历史渊源,成为众多闽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客家亲人的乡关祖地,被誉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
风情冠豸山:五彩斑斓的客家民俗“博物
作者:张中强 刘鹏飞  期号:第9期 来源:资源导刊(地质旅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风情冠豸山:五彩斑斓的客家民俗“博物
广东客家博物“独步全国”申报成功国办批准冠名“中国客家博
作者:黄山松 钟洁华  期号:第97期复刊 来源:梅县侨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广东客家博物“独步全国”申报成功国办批准冠名“中国客家博
客家——最强的华侨集团 华裔——海外华人奋斗的历史见证
作者:暂无 期号:第1期 来源:资料卡片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客家——最强的华侨集团 华裔——海外华人奋斗的历史见证
交互展示设计探索:以“紫金县客家长寿博物”为例
作者:赵永军  期号:第7期 来源:家具与室内装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交互展示设计探索:以“紫金县客家长寿博物”为例
「一方福荫」-苗栗公馆客家伯公信仰之研究
作者:罗永昌  期号:第2期 来源:联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苗栗公馆  民间信仰  伯公信仰  福德正神  自然崇拜 
描述: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作用。本文為筆者針對客家聚落-苗栗公館伯公信仰所作的調查研究,透過實際的田野調查,以及相關口述資料的採集,探微苗栗公館地區伯公信仰內涵及其文化行為,藉以建構客家聚落與伯公信仰二者間的文化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