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335)
报纸(4319)
学位论文(839)
图书(711)
视频(199)
会议论文(184)
图片(5)
按栏目分组
期刊 (4335)
报纸 (4319)
学位论文 (839)
图书 (711)
视频 (199)
会议论文 (184)
图片 (5)
按年份分组
2015(202)
2014(5482)
2013(894)
2012(960)
2011(920)
2010(745)
2008(404)
2002(24)
2001(17)
2000(23)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260)
广东艺术(19)
当代广西(7)
魅力中国(7)
海峡通讯(5)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
杭州(下旬刊)(1)
北京:新华出版社(1)
青年文学家·上半月(1)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郑颖琼  期号:第15期 来源:音乐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艺术特色  文化 
描述:在全球范围内,客家人占据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当地土著与客家人共同开发繁荣经济,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氛围。作为民歌的优秀种类,客家山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拥有着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索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将这种风趣含蓄的语言艺术,传递到世界更多的角落。
广东客家人分布状况及其对客家文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詹坚固  期号:第4期 来源:探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  客家人  分布  文化  影响 
描述:广东省是客家人分布的第一大省,主要分布在粤东北梅州、粤北韶关、粤中河源、惠州等市。这种趋势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这些地方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在维持客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上起着重要作用。粤西客家人分布区则将在维持一段时间的客粤双方言区后,逐步演变成广府人分布区,客家文化也会逐渐为广府文化所吸纳。
客家家教略论
作者:谢敏华  期号:第2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家教  文化 
描述:客家人具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突出地体现在客家家教中。在客家家教中,客家妇女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客家家教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教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本民系的鲜明特色。客家家教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对于当今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客家山歌的风格
作者:钟俊昆  期号:第5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  客家山歌  文化 
描述:切关系。
殊路与同归:客家山歌与畲族山歌的比较
作者:刘宇 何小芊  期号:第2期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畲族山歌  文化  比较 
描述:的特征。
刘湲《土楼回响》音乐分析
作者:刘军祥  期号:第14期 来源:作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土楼  音乐  文化 
描述:品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多声部音乐创作现状的认识。
潮州游神民俗的社会功能浅析:以安济圣王出游为例
作者:罗文甲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间  文化  风俗习惯  中国 
描述:潮州历来有祭拜鬼神的民风民俗。在信仰方面属于多神崇拜,无论是祀奉的对象,还是奉拜的方式都种类繁多。就祀奉的对象而言,有土地神、天公(太阳神)、月娘(月亮神)、关帝爷、三山国王、妈祖等等。一个村子、一条街道可以有自己独有的保护神,一座山、一片水、一棵老树等无生命的物
福建省上杭县客家山歌漫谈
作者:李伯庠  期号:第7期 来源: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上杭山歌  文化 
描述:本文就福建省上杭县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功能作用、源流承传作了精细阐述和展示。
浅谈粤北客家民居一例
作者:吴嘉亮  期号:第24期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文化  建筑  围楼 
描述:任何一种建筑形式的产生与完善,都与其处于当地的历史条件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本文粗略的介绍满堂围,作为客家传统民居的其中一种形式,是如何生成并保存至今。其建筑形式何以具有的种种特性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植根于群众生活延展客家山歌的生命张力
作者:黄红英  期号:第24期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生活  山歌  张力  生命  文化传统  艺术美 
描述: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但是,任何艺术品种必须自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病号不能总靠行政的强心针和间歇性的经济输液来维持生命,因为其结果充其量是增加新的“遗迹美”(如长城、金字塔之类),甚至只能是文化“木乃伊”,剩下考古研究的陈旧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