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客家毽子花样多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赣南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钟明山 毽子的“毽”字,首部为毛。可想而知,毽子是由羽毛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故我们客家人称之为鸡毛球子。心灵手巧的客家祖先,不仅喜欢踢毽子,也擅长制作毽子,不像现如今,大家都去市场上买毽子。 毽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找来一枚古四方孔铜钱,在孔的四边用纳鞋底的钻子各钻一孔,也有均匀钻上五孔的。然后捉住
客家歌舞庆盛会
作者:周志鸿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三明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晚,宁化县举行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文艺晚会,《百花争艳迎宾客》、《擂》、《我今和哥共条心》、《结亲》等一个个富有客家民俗风情的舞蹈、山歌精彩纷呈,让参加第17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的海内外客家宗亲倍感亲切。 (本报记者 周志鸿 摄)
客家歌曲《十送妹》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梅州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杨燕秀  昔日,大埔流传着一首以原生态唱法、以客家话传唱的爱情歌曲《送妹歌》,又叫《十送妹》。此歌描写一对乡村青年,两地相恋,两村又相距三十里,男青年送初恋女子返家,途中经过古井、水塘、观音亭、石桥、五里冈、长龙冈、银河、分水冈等山村景地。因此,一路送行,每到一处唱一段歌,歌词质朴真诚,表露出真
客家桐花祭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闽西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桐花绿意葱茏,繁花似雪,成为客家人的精神意象。 董茂慧 摄 □ 宋客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绿意葱茏。放眼望去,满是梦想。 暮春时节,南中国的丘陵山地,满山满谷满坡的桐树绽放着洁白的花朵。春风微熙,高天流云,青翠肥硕的叶片波涛汹涌,喧虺了整个森林;春天雨水多,淅淅沥沥的雨丝飘在山谷,打在绿
客家桐花祭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侨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2009客家桐花祭记者会15日在台北中油大楼举行,会中宣布从 4月18日起到5月17日,欢迎大家游桐赏花,参加各县市规划丰富多元的赏桐活动。图为客家爵士乐15日在记者会上献唱。中央社  
客家格子钉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三明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张文煊 所谓格子钉是宁化客家人建造新房时,将格子板或楼板坊钉在椽子上或楼板横木上(宁化客家人称彭椹)的一种用竹做成的钉子。 改革开放前,洋钉在广大农村使用并不普及,加上农村生活比较贫穷,做房子钉格子板或钉楼板都是用自做的竹钉。但要做成这种格子钉,得费一番工夫的。 选竹。做这种格子钉的竹树,
客家村名里的玄机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赣南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陈相飞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名字即不便于称谓,指称起来就很别扭。所以,为了方便称呼,讲得顺口,世间万事万物大抵会取一个名字。 那么,名字究竟怎么个取法?战国时期荀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大意是,名字并非一定要哪个才适宜,只要人们共同约定并广为接受
客家木偶戏《文武魁》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闽西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正月初六晚,连城县北团镇文峰村迎来了数十年后重演的首场客家木偶戏《文武魁》,台下数百位老少村民看戏、听戏如痴如醉,台上县木偶剧团老艺人忙前忙后传授提线、唱腔等非遗技艺。图为当晚,已退休的客家木偶非遗传承人李明卿、杨滴萍等,正在台上现场传授年轻艺人表演艺术的情景。  通讯员 罗展阳 罗懿 摄
客家服饰装束
作者:方芳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赣南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布亦不
客家服饰 各式各样的客家童装
作者:暂无 录入时间:2014-11-17 来源:梅州日报 期刊类型 :报纸
描述: 婴儿衫。俗称为“交襟衫”。多为大襟形式但不设纽扣,而改用小布带,以便穿着。交襟衫的最大特点是衫尾不扎边,是取“生儿生女永远无边”之兆。一般用质地较软的白色或条花棉布缝制,胸腹部双层交叉呈交叉襟,无领,袖子较短,没有纽扣,腋下尖角处缝上布带子,于腋下打结。婴儿出生后,因皮肤娇嫩,一般只用布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