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172)
期刊(4968)
学位论文(911)
图书(376)
视频(164)
会议论文(148)
图片(2)
人物(1)
按栏目分组
报纸 (5172)
期刊 (4968)
学位论文 (911)
图书 (376)
视频 (164)
会议论文 (148)
图片 (2)
人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5(169)
2014(6017)
2013(1045)
2012(1076)
2011(1028)
2010(872)
2009(472)
2008(412)
2007(248)
2006(13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225)
大众文艺(40)
龙岩学院学报(32)
神州民俗(学术版)(8)
音乐创作(7)
传承(5)
成功(教育)(2)
通俗歌曲(1)
文学教育(下)(1)
咸宁学院学报(1)
赣南畲族研究
作者:黄向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  畲族  多源一体 
描述:个较明晰的脉络,并以     此为契机力图在畲族来源、形成问题上有所突破。     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在隋唐之时即已活跃于闽、粤、赣交界地区,而文献所     反映的情况则是宋以前畲族的活动多在汀、漳、潮之同,在赣南境内则是宋以后     才出现,“畲”之名则始见于元。赣南畲族从唐宋至明中叶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较     明确、稳定的民族概念,其发展轨迹与活动也相当黯淡,这与赣南的地理环境、    政治、经济地位及移民浪潮的接纳、续动等密切相关。     从蓝、雷等畲族姓氏的来源、迁徙入手,是求解赣南畲族历史的有效手段,     在史志记载匮乏的情况下,族谱资料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赣南畲族族谱在起源、     郡望、迁徙等方面有某些参照或攀附汉人(客家)的现象,但总体上是较可靠的,     特别是明以后的记载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对赣南蓝、雷姓畲族族谱的分析可知,     明以后的赣南畲族为从闽西、粤东北迁入者,他们是明清之际所谓“闽、粤客     家回迁潮”中的一部分,这与地方志的记载相吻合。他们迁入后持续着一种与客     家的共生互融关系,只是在爆发反抗斗争时其族群特征才略有显现。王守仁在镇     压畲民起义过程中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对赣南畲汉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氏     的心学思想成为畲融于汉的催化剂,这也是赣南畲族在本民族特征的保留上比其     他地区更显淡化的主要原因。     赣南畲族中仍保留着某些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如盘瓠信仰、风鸟崇拜以及     与木鼓相关的民俗事象等。赣南畲族的盘瓠信仰表现暗淡,但却有丰富的狗崇拜     习俗,因此盘瓠与狗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盘瓠信仰只是一个符号系统的引入;风     鸟崇拜则具有祖先崇拜的意味,它反映了畲族与鸟图腾族东夷有渊源关系;木鼓     的文化角色则表征着畲族的来源具有苗族成份。此外。汉族与瑶族也是畲族族源     的构成因素,而南方古代民族发展的一贯性决定了越族及其后裔是畲族主源。     赣南及闽西、粤东自古即是族群互动的大舞台,夷、苗、越、汉、瑶等不同时空     来源的族群在长时期的迁徙、融合过程中最终在这一地域形成为畲族。因此,畲     族是多源的,其文化特质所反映的正是其多源一体性。     赣南畲族的文化现状是畲汉(客)融合的结果,这取决于畲汉(客)族群互动的     运作过程与方式。赣南畲汉(客)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相交织的状况,这种关系的悠久     与复杂造成了赣南畲族具体情况的多样性,这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赣南畲族文化既与典型的畲族文化相联系,又呈现出某些变异,特别是在许多方     面露出了一些底层文化的色彩。这无疑更有利于我们揭示畲族来源、形成、发展、演化历史的真实面目。因此,对赣南以及其他畲族发祥地、原局地之畲族的研究,     应该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闽西客语纵横论
作者:蓝小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闽西  客语 
描述:; 价值。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客方言是因民族的迁徒而形成的,    客家迁移的历史及路线,是我们认识客方言的性质,分析其演    变的一个参考。客家由北至南的迁移有两次:第一次在东晋永    嘉之乱,多数尚未南渡;第二次唐末黄巢起义时,到达赣南    闽西,他们既然有从山西、河南、安徽入赣闽的,亦有从甘肃南    部经湖北。湖南到达赣闽的。最应该注意的是第二次迁移。客家    到达闽赣山区,客方言即在此经数百年而形成。闽西是客家到     达南方后的新居地,相对粤客、四川和台湾等客语来说,闽西     是客语的本土,它在客方言的中心区,内部既保留有极其一致    的共同点,亦有宋元以后几百年演变形成的多种差异。因此,     闽西客语对客方言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都能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将闽西客语的音韵系统与中古音作个比较,分声、    韵、调三部分,列表说明,其中的异同多能一目了然。     第三章分四节阐述客方言语音的特点及演变。第一节分析    声母,共讨论五个问题。l.客语的浊音送气,这是    客语的一个较重要的特点,虽说其他方言亦有此特点,但都不    如客语那么一致,那么有规律。根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    的考证,根据客先民居地现代的语音事实,本文认为浊音送气    是客家自中原旧地带来的特点,浊音本带有送气的成素,只是    不作为音位而存在,这体现了方言的差异,二次南迁时,浊音    正开始清化,新的特点“送气” 即起来瓦解这类推拉平的作用。    远隔篝的南北方言共有的这个特点不是各归各平等深化出来    的,而是它们过去的基本特点的共同保留。烙、唇音的分化:    从现代客语的比较中推知,客语原本亦无轻唇,唐末至宋轻唇    开始从重唇分化出来,这一变化亦及客先民方言,只是由于    客家的南迁,这一变化显得很不彻底,有些字只有轻唇一读,     有些字有轻重唇两读,也有些字只有重唇一读。3、精庄知章    组的演变:根据闽西客语与智力开发东客语的异同占,本文推测庄组    一直未从精组分化出来,而知章亦不是分两步从端而出,它们    是同时从端分化,暗藏未有过二分的过程,这些都与北方话的演    变不同。湖南、闽西等地客语尚有知章读[t-、t'-],证明了    客家南迁时,舌头音尚未分化。以后的演变是在南方进行的,    分两种演变类型:一是从端组分出的知章与精庄合流(如梅县、    宁化等),一是分出的知章独立一组(如长汀、连城等),    4、 乐喉音的演变:将闽西客语的辅音音位作一些比较可以看出,    客语见系若有腭化的,即与知章倒流,塞擦音至多为两套。若    知章独为一组的,见系腭化归入知章,则尖团分立;若知章与     精庄合流的,见系腭化后则尖畴不分。可见,在舌齿音分化后,    见系才腭化。这腭化又是从擦音开始的,连城话即是一个很好     的证明。5、来母三等在闽西部分客语读作[t-],由临川至    梅县。这一特点时断时续。这应是早期在湖南、江西一带发生    的音变,扩散至部分地区,并未波及整个客语区,因而不是客     语内部一致的特点。     第二节讲座声调。本文先综合了客方言声调的类型,指出     它们的基本共同点和主要差异,最重要的是上声和去声。共同    之处是:①浊上浊去合一,这是在南迁前即已形成的特点,浊    音清化后二者合为一调。②浊上与次浊上都有部分清化后归阴    平,这是共他方言极难找到的,尤其是次浊上声归阴平。③次    浊字部分随浊音。部分随清音演变,这在上声和八声中表现尤    为明显。由共时的比较中可知,声调的演变首先是浊上、虽去    混合,清化后,先为七调: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阳去     阴入、阳入。其后,部分方言上,去声再演变,或是阳去归上    声,或是阳去归去声,或是阳去不变,上声与阴去合一。在宋    末客家部分进入粤东后,闽西部分客语又经历了入声消失的演变。     第三节讨论韵母,先讨论阳声韵、阴声韵和入声韵三类。    根据客语共时的比较和近体诗、词的押韵,本文认为在闽西客    语中咸、山、梗三摄应是咸摄先被归并,而臻曾梗深四摄在客    语则是曾梗同音。臻再合八,最后闽西客语又将深摄并入其中,     这样演变的区别看来与元音壬位的高低有关。至于来自上古东    部的江韵,从东部分出后即与宕摄合一,另有个别字一直来从    东部分出,故同通摄。阴声韵的讨论分作两组:①果、效、流摄,    ②蟹、假、止、遇摄。由现代客语,闽语和宋代的记录、诗    词用韵,可推知古代歌、豪、着确如《切韵》之分,而后部分    地区歌豪合一,部分地区豪着合一,歌豪合一考戈流合一。对    第二组着重分析蟹摄一等“台、胎”二分,“开盔”合一的现    象以及蟹摄与假、止、遇的关系。入声韵主要讨论[-p、-t、-k]    的演变过程。本节还对《切韵》三等与四等在客语中的一些特     殊反映作了分析说明。     第四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拟了原始客语的语音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体现与中古音的关系。反映客语的总体面貌,    解释后来的演变。本节还提出了十一条现代客语的特征,其中    “浊音送气”和“全浊、次浊上声部分归阴平” 是它的核心    别外,根据其他特征,可划分客语的次方言。本节以阳声入声    韵尾的多少,知章精庄的分合、八声的有无、见系的腭化与否    为条件、划出了客语的次方言。     第四章主要考释客方言的部分基本语词,它对于正确划定    客方言的区界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释的语词是在各地互相    对照的基础上确定的,考释多有引证。本节考出的语词有的是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认定的,如客语表“挑、担”之义的动词读    [K'ai](长汀语),将各地的读音相对照,再参考其他同音韵    地位的“我”等基本词,本文确认就是古汉语中极常用的“荷”。    这是古语词在客语中的保留。方言举例以长汀为代表。     总之,客方言唐末至宋末经数百年而形成,又经过以后    七、八百年的演变,虽然内部有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它    的语音系统还是词汇系统。都向我们显示。客方言确为汉语的一大方言。    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征和演变方式,能给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约十二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