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探析
作者:鲍智明  期号:第2期 来源:福建地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闽西  自然地理环境 
描述: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形成和主要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文章主要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来探讨客家民系在闽西形成和发展中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通过引用大量古代地理史料。阐明了闽西山区这一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客家民系的历史形成及其发展演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著者文摘]
客家人与徽商的比较:浅析客家精神与徽商精神的相同处
作者:洪佳莹  期号:第5期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徽商  精神 
描述:客家人与徽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我国比较有名的,客家人和徽商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们自己内部的独特精神,都是他们传成以及继续发扬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占据着一个大的地位。在他们的各自精神中,有着很多的相通及相同处,在这呢,我就浅谈一下客家人与徽商的相同之处。
客家人与徽商的比较
作者:洪佳莹  期号:第5期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徽商  精神 
描述:客家人与徽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我国比较有名的,客家人和徽商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们自己内部的独特精神,都是他们传成以及继续发扬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占据着一个大的地位。在他们的各自精神中,有着很多的相通及相同处,在这呢,我就浅谈一下客家人与徽商的相同之处。
乡村中国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想象
作者:赵娟  期号:第2期 来源:粤海风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情结  乡村情结  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方式  乡土中国  乡村社会  传统文化观念  审美情趣  都市生活  文化心理 
描述:、生活理想和文化观念,商人们借助自身充足的财富、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传统的审美情趣把传统文化观念深深种植在中国的乡村。乡村走出的政治官僚在高居官位、春风得意之时常常不忘“衣锦还乡”、祭拜祖先
五邑文化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评《五邑文化源流》
作者:梅伟强  期号:第1期 来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评  《五邑文化源流》  欧济霖  张国雄 
描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研究领域在日益拓宽;另一方面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文化建设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江门五邑侨乡,近几年来,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同样热门,对
增进亲情团结 弘扬客家精神 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筹备基
作者:暂无 期号:第5期 来源:统一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精神  客家人  经济文化  中国广东  世界五大洲  广东梅州  筹委会  梅州市  理事长  中国大陆 
描述:名人士及中国大陆各地的客家联谊会,纷纷来电来函给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热诚要求参加这一海内外客家人聚首联谊的盛会。这次大会由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主办,成立了筹备委员会,梅州客联会理事长谢强华为筹委会
中国作家第一村”如何炼就“精气神”
作者:王国平 吴春燕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艺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于是,在中国文学地图上,樟木头镇拥有“中国作家第一村”这个特别的标签。9月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创作视野——‘中国作家第一村’两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作家村文化论坛”和“村民”陈启文长篇小说《江州义门》研讨会分别在京举行。
“跨域”视角下社会图景的建构:评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
作者:曲晓雷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近代中国  华人研究  William  中国史研究  南洋  史学  现代化理论 
描述:泰(Walter 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并创立经典应用范式,韦伯式的中国史观遭遇了挑战,
中国客家研究的现况
作者:曾建元  期号:第8期 来源:中华行政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中国客家  罗香林  中原正统说 
描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发端,揭开当代客家研究之序幕,继之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的支持与认可下,客家研究之研究方法开始建构,专门研究单位开始设立并承接研究课题,专门学术期刊创刊提供研究成果发表园地
寻访延陵吴
作者:吴福辉  期号:第6期 来源:寻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伯  《史记》  客家  南部  地名  中国  台湾省  实在  自身  知道 
描述:2001年1月在台湾南部客家集聚地看到“延陵堂”的匾额时,我真是惊喜交加,居然呆在那里了。说来惭愧,虽然翻阅过《史记》,读过一些篇章,但我无法确切地说是否在《吴太伯世家第一》里(这可是“世家”的首篇),注意到延陵这个地名。待我知道延陵同我自身有关,实在已经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