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6)
期刊(181)
视频(37)
学位论文(30)
图书(27)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报纸 (346)
期刊 (181)
视频 (37)
学位论文 (30)
图书 (27)
会议论文 (3)
按年份分组
2015(37)
2014(258)
2013(80)
2012(72)
2011(60)
2010(47)
2009(35)
2008(21)
2007(7)
2006(3)
按来源分组
梅州日报(105)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江西教育(2)
教师(2)
建筑知识(1)
贵州教育(1)
美术教育研究(1)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1)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1)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余洪庆  期号:第5期 来源:新课程(小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 
描述:,都在加强小学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教育现象。
魂牵梦萦是山歌
作者:黄发有  期号:第8期 来源:歌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山歌调  客家山歌  男人  开口  杨梅  语文  小学  截获  字条  白发 
描述:地长叹了许久。我当一时觉着刺耳,而今回味,觉着其间还夹藏着一种让年幼的我既好奇又害怕的东西。
好风赁借力——文化之乡的教育动因
作者:何国华  期号:第S1期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动因  书院  中学  物质景观  尊师重教  文化名人  中心地位  私立学校  小学  等学校 
描述: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与"文化之乡"。着重体现梅州文化之乡的主要是其悠久的客家文化中心地位;历史上大量涌现的文化名人,以及留下的文物古迹;尊师重教的传统风俗代代相传;以客家物质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定为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山书院
作者:吴尔芬  期号:第9期 来源:厦门文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书院  南山  课程设置  培田  小学  吕洞宾  董事会  客家人  客家地区  教育 
描述:南山书院
客家两老人合写长篇小说
作者:徐军 王爱芳  期号:第6期 来源:大江周刊(焦点)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客家人  老人  客家文化  武侠小说  文化名人  农民起义  铜鼓县  小学  修改 
描述:三十六章回的小说完成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地的一些文化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赣西晚报》等媒体做了报道,《宜春日报》连载了两回。手捧打印本的《客家英豪传》,面对如潮的好评,两位已过花甲的老人感慨万千……
为孩子們打开学習鋼琴的大門
作者:李素心  期号:第9期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教师  社会文化教育  幼儿园  生理  拍子  对音  小学  儿童  歌曲  客家山歌 
描述:理上的缺陷,我们都可以考虑选作培养的对象。
昔日客家农村的“打醮”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客家民俗] 昔时,客家地区农村流行延请道士、和尚为主角的“打醮”。这种打醮之俗是旧社会祀神超度的群众性迷信活动,当今已不多见。 打醮之俗,据清末黄香铁编纂的《石窟一征·礼俗》卷四载:“建醮之日,迎鬼王至各村,用僧众铙钹鼓吹,执事前导,村人各以门前设香案供果馔谓之接山大人。鬼王丈六身,须发俱赤色
河源市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者:唐莉  期号:第4期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英语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 
描述: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以河源地区为例,从教学设施、师资情况、教学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姐妹花”编客家山歌颂生活唱了40多年山歌的杨圣玉杨来珍最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姐姐杨圣玉在舞台上演唱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陈秀峰 摄 祖籍河源市龙川县的杨圣玉、杨来珍姐妹俩,从10多岁起就开始唱客家山歌,如今40多年过去了,退休后的姐妹俩重新加入到演唱客家山歌的行列中,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也为弘扬这一本土文化艺术发挥着余热。 妹妹杨来珍 自编自演山歌赞陈江颂
江剑锷:人教版《客家民居》一文谬误指正
作者:暂无 期号:第3期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独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取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小文。作为客家土楼所在地的教师,看到《客家民居》首次选登上小学课本,倍感亲切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