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310)
期刊(701)
学位论文(178)
图书(20)
会议论文(14)
视频(1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1310)
期刊 (701)
学位论文 (178)
图书 (20)
会议论文 (14)
视频 (12)
按年份分组
2014(870)
2013(248)
2012(271)
2011(266)
2010(239)
2009(105)
2008(98)
2007(43)
2006(35)
1966(1)
按来源分组
赣南日报(98)
客家(7)
福建乡土(3)
成功(教育)(2)
都市家教(下半月)(2)
搏击(1)
南方人物周刊(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科技创业月刊(1)
厦门航空(1)
论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音乐之美
作者:陈孝余 董灵  期号:第6期 来源:艺术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白客家  采茶戏  茶腔音乐  美学内涵 
描述:博白采茶戏音乐内容丰富,旋律多样。茶腔作为采茶戏音乐中最古老的部分,其纯厚优美的曲调、明快动感的节奏显示了采茶戏音乐艺术的古老气质,折射出了客家人淳朴开拓的族群性格,超脱达观的精神追求。
龙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革命老区
作者:本刊记者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岩市  革命老区  福建省  加快推进  客家文化  毛泽东  新农村建设  高速公路  古田会议  产业基地 
描述:近些年,福建省龙岩市认准定位,将当地红色、文化、历史的精神糅合,以文化为神、生态为形,正在着力建设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海西应先行,闽西当先锋"。龙岩,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已然显现。
再访客家民居 长汀沈家大院
作者:董静  期号:第7期 来源: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居  客家人  生活方式  农耕文明  长汀  中国历史  精神理想  民居形式  族群  世俗生活 
描述:近100多年来,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主题。改良与革命,战争与统一,能够幸存下来的客家民居弥足珍贵,其中浓缩了客家人的生活方式、精神理想和人文情趣,呈现
“世界客都”加强客家文化网络传播的策略探析
作者:杨群瑛 陈瑜林  期号:第6期 来源:东南传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网络传播  策略 
描述:梅州定位于"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梅州应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宣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提升自己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邱世海  期号:第4期 来源:体育文化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客家武术 
描述:和异域文化于一体,对客家武术流派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客家武术承载着客家文化与精神,研究其发展轨迹,可使我们更了解中华武术文化的丰富多彩。
亲近自然 虚静无为:谈客家山歌的自然情怀
作者:李晓红  期号:第2期 来源:咸宁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山歌    自然 
描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它渗透着浓浓的、清新质朴的自然气息,体现了客家人亲近自然、歌唱自然和呵护自然的山歌创作,传达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意蕴。
试释客家族性蕴涵的内在层次
作者:谢万陆  期号:第5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司豫流人  客家族性  三个层次 
描述:本文从时空上对客家族性所蕴涵的内在层次进行了分析 ,认为客家人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客家族性蕴涵着三个层次 ,由此也就形成了客家人的独特的精神个性
人文秀区 文彩风流——《梅州客家历代乡贤著述展览》巡礼
作者:程志远  期号:第2期 来源:图书馆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精神  乡贤  人文  广东省  知名人士  郭沫若  展览会  清代  港澳同胞  梅州市 
描述:联谊大会。应邀光临盛会的客籍宾客有:海外10个国家、地区,台港澳同胞和国内各地知名人士1000多名,欢聚一堂,弘扬客家精神
蓝海文及其新古典主义诗学
作者:李惠娟  期号:第3期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蓝海文  新古典主义诗学  客家精神 
描述:新古典主义诗学是蓝海文二十多年心血的结晶,他致力发起与实践的新古典主义诗学 运动硕果累累,本文从他的客籍身份探讨他的文化行为所展示的客家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试析客家神明崇拜的世俗诉求:以粤东梅县神明崇信为例
作者:李保民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神明崇拜  世俗化  功利性 
描述:在追求神圣价值背景下的某种世俗意愿的表达,以及出于现实功利目的考虑对崇信偶像和拜祭活动的策略性运用,以引起人们对客家人精神特性和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