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995)
期刊(797)
图书(129)
学位论文(129)
视频(75)
会议论文(31)
图片(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995)
期刊 (797)
图书 (129)
学位论文 (129)
视频 (75)
会议论文 (31)
图片 (2)
按年份分组
2015(75)
2014(1023)
2013(190)
2012(223)
2011(199)
2007(44)
2006(24)
2004(7)
2002(3)
按来源分组
其它(215)
嘉应学院学报(12)
装饰(12)
建筑(7)
青年文学家(5)
中外建筑(4)
嘉应大学学报(3)
艺术与设计(理论)(2)
商业经济(1)
凯里学院学报(1)
梅州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
作者:高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村落  保护  历史文化  传统  规划 
描述:现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村中三四十座气势恢弘的古、近代民居建筑群目前尚保存完整,现代民居较少又多建造在传统民居群落以外,对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没有直接影响。传统建筑群落景观完整、罕见。这些历史建筑与周围
关于客家大型集合式土楼住宅成因的探讨
作者:李华东  来源: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土楼住宅  客家土楼  传统民居  建筑类型  自然条件 
描述:作为大型集合式住宅的客家土楼是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一种特别的建筑类型;它的形成原因并不是单纯的防御需要,而是包括历史、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客家族的文化背景、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等角度探讨大型集合式土楼住宅的成因,着重对圆形土楼进行了分析.
探客家风情过田园生活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线路:河源镜花缘、苏家围二天游 游览以小说《镜花缘》为题材建造的新型景点镜花缘风景区;观女儿国大型客家风情歌舞表演;由凝翠谷或者红颜洞拾级而上,登上泣红亭,观赏万绿湖湖光;前往“广东最美丽的乡村”———苏家围。 推荐理由:苏家围因大诗人苏东坡后裔在此聚居而得名。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
古稀老人出书忙 新客家魏冬晖笔耕不辍 已作2000古体诗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魏冬晖老人正在创作。本报记者朱金赞摄 ■ 本报记者朱如丹 徐焕棠 玻璃门窗上贴满大幅剪纸,柜子上放着带蒙古族韵味的陶瓷摆件……走进魏冬晖老人位于市区江景新苑的家,一股浓郁的东北风情扑面而来。然而,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这位7旬老人书房里收藏的丰富书籍和书房地上放着的几叠稿纸。魏老伯笑着告诉记者,
龙岗客家游很酷很新鲜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广东最美乡村行等精彩活动。据悉,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分布于龙岗各处的客家围屋以独特的建筑风貌、重
广东客家博物馆开馆 总投资1.7亿,由主馆及数个分馆组成
作者:黄蔚山刘建丰连乐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将军馆等分馆组成。其中主馆总占地面积163.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文物194件,文献史料近1
余秋雨参观考察永定客家土楼
作者:李添华 何雪昌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昨日,在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文化节、龙岩市第六届旅游节即将拉开帷幕之际,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在永定县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永定客家土楼。 当日,余秋雨一行首先来到永定县洪坑振成楼,饶有兴致地一边参 观一边听楼主林日耕对土楼作的介绍。参观过程中,余秋雨
凤岗拟建客家特色农业生态园 选址官井头村樟厦小组至黄洞村南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凤岗黄洞村的碉楼保存完好。通讯员供图 本报讯(记者 丘想明 通讯员 凌有福)没有粉尘飞扬,没有闹市喧嚣,客家排屋、碉楼透着历史韵味,旁边则是农家的瓜果蔬菜……这正是凤岗农业生态园日后的情景。前日,凤岗镇镇委副书记李海文表示,该镇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10平方公里的农业生态园,目前前期
永定“客家圣殿”奠基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10日,永定县“客家圣殿”在城郊乡东溪村箭滩岗举行奠基仪式。中国国民党中央评委会主席团主席、台湾世界客属总会荣誉会长、台湾“中华两岸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先生,胡文虎基金会主席胡仙博士等海内外人士100多人出席了奠基仪式。 据介绍,永定县规划建设中的客家圣殿占地1000余亩,概算总
大山深处暗藏客家民居“博物馆”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文/图 记者叶仕欣 通讯员朱迪光、饶延志、何碧帆 记者昨从梅县文化广电局获悉,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嘉应学院师生的帮助下,地处梅县水车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村——茶山村,被作为梅州市唯一一个具备“广东历史文化名村”评审条件的自然村,向省申报“广东历史文化名村”。目前申报材料已通过梅县建设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