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派”艺术亮相京城
-
作者:暂无
期号:第9期
来源:市场瞭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 在仔细询问过作品创作经过和有关情况后,贾庆林说,看到这些作品描绘的福建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物古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感到很亲切。尤其是看到作品反映的近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
客家儿童服饰研究
-
作者:陈东生 刘运娟 甘应进
期号:第12期
来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儿童服饰 围兜 童帽
-
描述:客家儿童服饰根据年龄不同划分为婴儿衫、和尚衫、儿童大襟衫,同客家成人服饰一样讲究经济实用,所采用的面料因儿童的年龄而不同,但其品种更多、色彩更鲜艳、造型更复杂。另外,客家儿童服饰中的童帽、围兜儿、围脖、肚兜儿、背带等,也是客家儿童服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刍议网络环境下资料馆员角色的转变
-
作者:魏萍
期号:第4期
来源:现代经济(现代物业 下半月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馆员角色 信息服务方式 知识经济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 服务内容 资料部门 基础服务
-
描述: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资料部门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都发生着新的变化[1]。网络资料馆正向我们走来,我们正在经历实现以手工为基础服务向网络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专业资料馆虽然在各方面都有
-
试论杨村过山溜及其价值
-
作者:廖小凤 涂跃辉
期号:第14期
来源:老区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过山溜 历史 艺术 价值
-
描述:过山溜是客家山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条件下的人文地理与经济政治等原因,过山溜又成为了绽放着异常风采的奇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过山溜也包含着艺术品所应具备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且它们之间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又都相对具有独立性.
-
整合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赣南文化产业建设的思考
-
作者:郭起浪 钟美珠
期号:第34期
来源:商场现代化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资源 产业
-
描述: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整合赣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赣州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着力打造赣南红色文化;突出特色,着力打造赣南客家文化;传承历史,着力打造赣南宋城文化。
-
粤东高陂青花瓷的发展历史及艺术风格
-
作者:林爱芳
期号:第5期
来源:佛山陶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陂 青花瓷
-
描述:粤东高陂的传统青花瓷品类繁多、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陂瓷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高陂青花瓷以其造型简洁、厚实,花纹幽静、美观,色彩朴素、典雅的艺术风格一直为人们所青睐。本文试从其历史、品类与艺术风格三方面来探讨粤东高陂的青花瓷。
-
宁化石壁与萍乡一带客家文化的亲缘关系
-
作者:刘美崧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化石壁 萍乡 客家文化 棚民 客家方言 客家源流 武功山 文化特征 罗香林 客家话
-
描述:文章认为,萍乡一带客家人主要来自闽粤的“棚民”。“棚民”是客家的别称,据其族谱与方志记载来自汀州、嘉应州,其祖先大都以宁化石壁为迁移的中转站。萍乡“棚民”的许多文化特征,均与汀州宁化相似。“棚民”对开发江西山区、发展经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
台湾客家人的爱国情怀
-
作者:陈彦生 叶碧如
期号:第3期
来源: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客家人 爱国
-
描述:论述了历史上台湾客家人在开发和拓展宝岛经济、英勇抵抗列强入侵、顽强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光辉业绩,希望两岸客家人今天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
如何发展广东民歌之浅见
-
作者:陈前
期号:第5期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东地区 民歌 艺术品种 民间文化 艺术发展 客家山歌 市场经济 现代文明 历史变迁
-
描述:发展中都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品种。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曾经有许多艺术家为各种类的艺术发展做了大量的收集、创新、发展的工作,也使广东地区的许多民俗、民间文化、表演艺术得于流传。今天我们熟知的客家山歌、采茶小调、潮汕小调、卖鸡调、渔歌、咸水歌、
-
岭南筝派纵横谈
-
作者:陈蔚旻
期号:第3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岭南筝派 潮州筝派 客家筝派 粤乐筝派 中华民族古筝大派
-
描述:而道远的路子。粤乐筝是岭南筝派的一支重要流派,要继续推崇和发扬。音色和韵味是南北筝派的最大区别。岭南古筝的形制有着浓郁的岭南工艺特色。随着科学昌明,交通发达,交流频繁,经济繁荣,语言统一及媒体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古筝大派遥而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