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牛石慧史实问题的实地调查
-
作者:萧鸿鸣
期号:第2期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牛石慧 史实研究 牛石庵 馥柏寺 书画家
-
描述:34页中有详细的论述,可参阅。 由于史料的严重匮乏,牛石慧的研究在理论界一直不能深入下去,而笼罩在牛石慧与八大山人身上的谜团,便是这次奉新考察的重点。 据同治《奉新县志》卷四79页载:“牛石庵在奉化
-
歌声的呼唤
-
作者:刘登翰
期号:第2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山族 汉族民歌 笔记本 大陆 台湾高山族 国民党 文化变迁 文化人类学 现代汉语 台湾原住民
-
描述:人多)。那会儿的笑话是:胸襟上插一支笔的是小学生,插两支笔的是中学生,插三支笔的是大学生,而插四支呢,那就是修理钢笔的呷。生活实在太单调枯闷了,收藏几个漂亮的笔记本,便成为一种奢华的时髦。其中或许
-
走进汀州
-
作者:郑寿安
期号:第3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墙 毛泽东 城门 客家人 国民党 长汀 细读 红军
-
描述:,大将熊纬和赖垓身穿红袍尽忠自缢在试院柏树下。然而汀州城却逃过了一次死劫。巍巍的城墙还记得: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在距汀州城约10华里的长岭寨,与踞守在此的国民党第二混成旅展开激战,歼敌
-
感受江西——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江西分营活动侧记
-
作者:林挺华
期号:第8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夏令营活动 台湾青年 江西 分营 台胞 侧记 青年学生 台湾省
-
描述:和友好,感受同根同源的血缘之情。”白鹭园里茶香四溢、情谊浓浓。台湾学生和南昌女职学生兴致勃勃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茗亲切交谈,一边欣赏南昌女职学生的茶艺表演。南昌女职学生娴熟的手法、端庄的仪容仪表、朴雅的动作
-
“侬族”考
-
作者:清风
期号:第3期
来源:八桂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汉族 海宁 越南 退伍军人 天津条约 法国 广西壮族 少数民族 族源 边境贸易
-
描述:地区。钦。廉、防、灵地区(今属广西)原本早已有客家移居,(太平禁牢记)载,廉州“俗有四民,一日客户,解汉音,居城郭、业商贾。”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亦有类似记载。明末清初,客家起师抗清,由于清兵
-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古声调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
作者:许芃
期号:第2期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方言研究 现代方言 客家方言 入声调 方言声调 全浊上声字 调类演变 比较研究 客赣方言 声调演变
-
描述:古浊平字不同调,调类超出四声八调的系统。罗杰瑞《闽语声调的演变》称之为“第九调”,并为之构拟两套“弱化声母”,古浊平字正是以不同声母为分化条件:非弱化声母的浊平字归入阳平,弱化声母的浊平字归入“第九
-
“克拉克瓷”的寻根之旅
-
作者:何书彬
期号:第3期
来源:看历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克拉克 景德镇 中国瓷器 平和县 荷兰东印度公司 葡萄牙人 民窑 制造工艺 荷兰人 明代
-
描述:,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在平和的山野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明代窑址,从中发掘出大量的青花瓷碎片和一些完整的碟盘。1999年11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漳州举行,200多位研究者在整体上肯定了福建省博物馆和平和县博物馆之前得出的看法:它们就是明末从中国销往欧洲等地的克拉克瓷。
-
万科土楼:穷人如何住得体面?
-
作者:张坚
期号:第21期
来源:新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有部分成功的地方。租户错位的“土楼” 从广州市区往金沙洲方向驱车半个多小时,便到达万科四季花城,万汇楼就在这个社区的角落一侧。万汇楼体量庞大,加之以仿客家土楼的设计,足以吸引过往人的眼光。 这座看似有些奇怪的建筑物里,房间的密度极高,共有294个单位。万汇楼从设计之初,便有意与广州常见的城中村区别开来。
-
吉隆坡:华人到了第五代
-
作者:何雄飞
期号:第16期
来源:新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 叶亚来造城 “没有叶亚来,就没有吉隆坡”,作为“吉隆坡王”、大马城邦的造城者,叶亚来的传奇被广为传颂。 叶亚来,生于1837年,广东惠阳淡水人,他只读过两年私塾,17岁也就是1854年(清咸丰四年),他揣了18个铜钱跑到马来西亚,先后当过矿工、店员、厨师、小贩,甚至保镖。
-
當代客語詩文創作的幾個面向(1988~2007)
-
作者:李梁淑
期号:第1期
来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語詩 客語散文 客語文學 客家意象 新客家論述
-
描述:意象的創新,有賴於新書寫形式的延續,即以美學角度重新審視客家人生活、歷史文化內涵來創新客家意象,召喚客家的記憶。四、土地與文化的關懷,客語創作對土地變遷、自然生態及客家文化接受的關懷和批判,可視為在危機處境中為族群未來發聲的努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