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流动人口就业管理模式历史演变及其现实问题初探
-
作者:司徒尚纪 许桂灵
期号:第4期
来源: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动人口就业管理模式历史演变 就业管理现状 对策与措施 广东
-
描述:紊乱,劳资矛盾突出,执法困难等问题,提出“高增长-低就业”、流动人口分流和“文化认同”等就业管理模式,以及为此应采取建立流动人口有序管理和应急机制,组织工会,制定“新客家”安置计划,加强人文关怀等对策与措施。
-
论南海王国古越人与闽粤赣边区客家先民的历史关系——兼论畲族
-
作者:刘美崧
期号:第2期
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海王国 古越人 闽粤赣边区 客家人 畲族
-
描述:较晚 ,与汉族 (含客家人 )是两个民族 ,各有独特文化 ;元明清时期 ,畲族与客家人也曾相互影响。
-
历史和人文关怀下的客家妇女研究——读谢重光博士新著《客家文
-
作者:兰玉英
期号:第4期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妇女 人文关怀 妇女生活 客家文化 客家研究 妇女研究 宋明理学 生活风貌 文化传统 客家民系
-
描述:历史和人文关怀下的客家妇女研究——读谢重光博士新著《客家文
-
从围龙屋的神圣空间看其历史文化积淀——以粤东梅县丙村仁厚祠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1期
来源: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梅县 丙村仁厚温公祠 世俗空间 围龙屋
-
描述:成时间,保守的估计在南宋宝以前,距今约有800多年。围龙屋的根在梅州,主要分布于梅州市各县,中心区在梅县、梅江区、兴宁市,向蕉岭县、平远县、五华县、大埔县及丰顺县辐射等,相关文化符号逐渐消失。
-
从围龙屋的文化功能看其历史文化积淀——以粤东梅县丙村仁厚祠
-
作者:房学嘉
期号:第2期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粤东梅县 丙村仁厚温公祠 世俗空间 围龙屋
-
描述: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哲学视野来看,它是客家人的精神空间的缩影;从建筑形式来看,它是客家人建筑艺术智慧的结晶。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二十一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
作者:张瑜
期号:第12期
来源:政协天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宁化石壁 客家民系 客家人 武夷山 客家山歌 闽江上游 客家话 中央苏区 历史文化名镇 玉屏
-
描述:在风景秀丽的闽江上游,神奇雄伟的武夷山东麓,有一片美丽而又富饶的土地,这就是让亿万客家人魂牵梦萦的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
基于校本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以宁都中学《客家风情》校本
-
作者:邱浪平
期号:第5期
来源:成功(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 客家风情 校本化 校本课程开发 历史教师 重点中学 宁都 学生差异 校本教材
-
描述: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课程资源开发又具有特殊性,要根据本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所处地区、社区的特点,合理选择,有效开发,逐渐形成适合本校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
-
“三山国王”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过程——兼论客家在客居情景中的
-
作者:张应斌
期号:第4期
来源:嘉应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三山国王 土家族 三王神
-
描述: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
客家人与广西经济开发的历史考察:以民国时期的广西地方志为例
-
作者:黄震
期号:第1期
来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志 客家人 经济开发 广西
-
描述:业方面,他们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在造纸业、制糖业和制靛业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商业方面,在"无东不成市"的商业格局和"西米东输"的贸易上,他们用其辛勤的汗水占有一席之地;矿业方面,客家人更是独领风骚,在广西矿业的投资者和矿工主要以客家人为主,他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广西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一个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
-
作者:劉曉春
期号:第0期
来源:新国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家族势力 家族制度 赣南客家 祭祀 祖先 村落 家庭 文化资源 祠堂 族谱
-
描述:在中國大陸學者看來,家族是自宋明以來在中國民間社會中起决定作用的制度體系,認為宋以後的近代家族制度的主要特點是提倡敬宗收族;而人們實際用來敬宗收族的辦法,一是建祠堂,二是置族田。祠堂用以敬宗,族田用以收族。祠堂從精神上,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