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方式:以梅州市为对象
-
作者:叶惠薇
期号:第8期
来源:音乐创作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传承方式
-
描述:“客家山歌”是客家民间文艺的璀璨瑰宝,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承,在当代,它已经改变了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传承方式与传播途径趋向多样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探寻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承方式成为解决客家山歌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
劲儿该往何处使?:聆听广东民族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引发的思考
-
作者:麦琼
期号:第7期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期间文化舞台上的高品位音乐会.如果从普通乐迷的角度欣赏一场新作品音乐会的新鲜感满足感还是有的,甚而感佩艺术家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但如果从关心民族管弦乐发展的角度去聆听这场音乐会,则不由生出许多感慨和思考.
-
民众喜爱客家山歌的缘由
-
作者:宋小平
期号:第8期
来源:神州民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渊源 群众性基础 情感纽带
-
描述:客家山歌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娱乐、审美价值。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认为客家山歌流传发展至今,一直受到中外乡亲父老的厚爱,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音乐,主要原于它的三个特点: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流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是客家乡亲情感联系的纽带。
-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
作者:郑颖琼
期号:第15期
来源:音乐大观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山歌 艺术特色 文化
-
描述:在全球范围内,客家人占据在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当地土著与客家人共同开发繁荣经济,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氛围。作为民歌的优秀种类,客家山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拥有着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探索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将这种风趣含蓄的语言艺术,传递到世界更多的角落。
-
“风水之说”与“迂徙的传统”:闽粤赣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的文
-
作者:宋德剑
期号:第7期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水 迁徙 二次葬 解读
-
描述:二次葬习俗是闽粤赣客家地区流行的丧葬习俗,从客家地区的文献与田野材料来分析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两点:“葬惑于风水之说”与“迁徙的传统”。细考二次葬习俗形成原因的发展过程,证实从“风水之惑”到“负骸相宅”的二次葬习俗原因的转变是清末民初粤东客家意识兴起的社会产物。
-
《客家文化史》评介
-
作者:李小华
期号:第4期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文化史 大学出版社 评介 重点图书 2009年 “十一五” 优秀成果奖
-
描述:由谭元亨教授编著的《客家文化史》(上、下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下简称《客家》)一书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图书。该书总计128万字,全面而详实地描述了客家民系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脉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3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一茶一坐的台湾美食幸福好茶
-
作者:暂无
期号:第14期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健康积极的发展。我们的企业也奉行这样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模仿别人也不盲目跟风,不打价格战,坚持品质,坚持走自己设定的道路,以茶会友,传承经典不断创新的准则,在中华料理连锁体系中勇往直前。
-
平远船灯舞在幼儿园的尝试
-
作者:朱月华
期号:第8期
来源:飞(素质教育)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幼儿园 灯 船 文化艺术 民间艺术 人民生活 客家地区 组成部分
-
描述:的渴望和热爱之情。基于发展平远地方文化的现实需要及根据〈纲要〉精神和当前音教课改的主导思想——“审美与快乐”.
-
全球客属共促祖国统一大业
-
作者:张开龙
期号:第11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统一 全球 大会 促进 深圳市 国家 社会 和平统一 祖国统一 社团
-
描述:在会上发表讲话说:“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极其珍视的价值和目标”;“全球客属代表,有关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展望新世纪两岸和平统一前景,这对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
-
关於台湾客家建筑的根源及其型态的特徵
-
作者:黄兰翔
期号:第74期
来源: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建筑 客家建筑 移民原乡 双栋 边陲与中心 中国建筑
-
描述:的建筑形态,甚至台湾的客家建筑所表现的特徵,都是经过多次移民迁徙、定居,因应各时代的社会情境,融合各地风土民情一时性的「动态发展」之结果。
因为田野调查改变了研究问题的发问,同样是田野调查带来的观点,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