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精神赋
-
作者:李曙光
期号:第2期
来源:作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百越故地,南海之滨,钟会神秀,人物阜盛。壤港澳以望海南,襟三江而迎王孙,云蒸雾散,丹霞之光也,清风徐来,珠江之气也。隋唐以降,民倚岭南而居,世称"南粤","南粤"者,广东之谓也,民以群分,曰广府,日潮汕,日客家。语以类聚,日粤语,日
-
gaya精神的展现与彰显-论钟肇政雾社事件系列书写之诠释观点
-
作者:郑静穗
期号:第15期
来源:台北教育大学语文集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钟肇政 原住民 雾社事件 gaya
-
描述:史事件,以不同於一般史實觀看的角度,探查在抗日意識外,他們所奉行不渝的gaya精神,才是引領他們起身反抗的重要關鍵。另一方面,從主要故事人物「莫那•魯道-畢荷-阿外-林兵長」這四人,爬梳並整理出鍾肇
-
永远走在路上:评何葆国长篇新作《石壁苍茫》
-
作者:孙德喜
期号:第4期
来源:闽台文化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客家文化 民系 迁徙 包办婚姻 精神世界 张杰 文化精神 革命 黄茂
-
描述:内容介绍知道这是华人世界第一部描写客家人的小说。于是,我对作者何葆国表示自己根本不了解客家文化,言下之意就是评论这部小说存在很大的困难。可是读了这篇小说,我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因为他的这部小说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客家人的生活生存状
-
海棠生活
-
作者:凸凹
期号:第10期
来源:诗潮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人对其作品的评论。现居成都龙泉驿。 这是个宽阔的世界。诗歌中的凸凹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拓展出一个广大的诗之疆域。从中原到西北,从江南到大漠,从家族记忆到帝王历史,从母语和心中的祖地到纸上的重洋夷域
-
复活一座城市的记忆
-
作者:江冰
期号:第2期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绝无仅有的。这是广东独有的现象:“青年女作家群”、“青年诗人群”、“深圳作家群”业已成形,共同构成广东的“新移民写作”。评论家张燕玲称誉其为“充满时代感与丰富性的新的文学板块”,可谓有创见的总结。 但是,这些来自外地的移民作家,优势在于故乡与移居地的文化反差,劣势也在于此。
-
伊秉绶书风形成之因管窥
-
作者:连长生
期号:第11期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朝 伊秉绶 书法艺术 形成原因
-
描述:伊秉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其隶书气魄宏大、风格独特、影响久远,成为清朝隶书成就最高的大师之一.探讨伊氏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研究其艺术生成的内外原因,对学习伊秉绶书法,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伊秉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观念、取法师承以及锐意创新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书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
从台湾客家小说看大地之母形象塑造
-
作者:樊洛平
期号:第1期
来源:创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台湾客家小说 大地之母形象 农耕文化认同
-
描述: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
作者:罗雄飞
期号:第5期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
-
描述:本文集中论述了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影响。指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物均是客家人的后裔;广西东南客家人聚居地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动的基地;客家人大批加入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势力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
客家人的习性及成都东山客家研究
-
作者:李映发
期号:第5期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习性 赣南 闽西 粤东 “湖广填四川”
-
描述:从古今历史考察,客家人的习性是在与南方民族相处,开发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他们不封闭,喜开放,向往天下“乐土”,一迁再迁,遍布世界各地;喜创新,敢为天下先,许多人成为时代领潮人物;重故土,爱中华,为祖国统一大业、中华民族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成都东山客家则是这一族迁文化的缩影。
-
从湖南新政到红土地革命——湖南客家人扫描
-
作者:刘祥富 秦柯
期号:第2期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人 湖南人 历史人格
-
描述: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人与客家人在推动历史演进中,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两大族群有不少可比之处。而在湖南的客家人,融二者之长,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探讨他们身上的历史人格,当为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提供鲜明、具体、生动而又相当独特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