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516)
报纸(1251)
学位论文(314)
图书(177)
会议论文(67)
视频(54)
按栏目分组
期刊 (1516)
报纸 (1251)
学位论文 (314)
图书 (177)
会议论文 (67)
视频 (54)
按年份分组
2015(54)
2014(1790)
2012(299)
2009(122)
2008(122)
2007(74)
2006(47)
2005(26)
2004(33)
198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29)
客家研究辑刊(168)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78)
嘉应学院学报(69)
嘉应大学学报(1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
中国经济史研究(2)
南方农业学报(1)
体育学刊(1)
客家祖训传久远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摭拾】 客家祖先为了自己的后代能恪守孝道,和邻睦族,坦荡做人,在族中乡间有好名声,除平日的言传身教外,还会想出不少其他方式对后代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围龙屋墙壁屏柱上凿写的家规家训式的文字,就可看出先辈的这种良苦用心。 一座相对完整的围龙屋,由某姓某代甚至几代人所建成。因此,如何维持生活秩序和宗法
鸡与客家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鸡祛五毒,又能报晓。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吉祥物。它在客家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大凡饮食起居、礼尚往来、婚丧喜庆、岁时节日、迎神赛会、畜养医药、工艺美术、语言文学……总离不开鸡的形影。 鸡在客家地区是最常见的“人事”,礼尚往来都习惯相赠以鸡。客家人很重视“做生日”和“做寿”。俗话说:“还
连城客家山歌
作者:罗滔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闽西客家山歌久负盛名。作为古汀州八县之一的连城县,其山歌也颇有特色。 劳动的歌声生活的镜子 连城地处山区,广阔的田野是唱山歌的好场所: 日头一出半山高,郎带斧头妹带刀 。 郎带斧头砍大树,妹带草刀割松毛。 担樵歌唱出了劳动的喜悦,作田歌也有它的浪漫: 歌在上丘妹下丘,两人目角溜对溜。
客家鼓文
作者:赖广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鼓文表演 在家乡,每当农闲时节,在晚饭后,一盏温馨的马灯亮起,把个晒谷场照得雪白,一位盲人正襟危坐于中央,四周围着黑压压的人群,一双双眼睛紧盯着盲人手中的渔鼓,企盼着早点开唱。等差不多时间,盲人“咳咳”地清清嗓子,人群中立即出现一阵兴奋的躁动,随即全场寂静下来。只听得“砰扎扎,砰扎砰扎砰”
客家儿童入学仪式
作者:暂无 来源:三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邱先进 历经沧桑的客家人,推崇师道的信念由来已久,可追述到中原文化。最早的客家先民迁徙到石壁一带,也带来了至圣孔子的伦理道德即儒家思想。“忠君、孝亲、尊孔”为本的思想体系,与客家先民的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为使这些礼教提倡代代相传,客家人尊孔、尊师、重教非常虔诚,要求儿童都必须入学,
我国首部客家文化大书《客家文化大典》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文化大典 广东老教授协会、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 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本报讯(记者卜松竹)由广东老教授协会和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共同组编,篇幅达140余万字的《客家文化大典》日前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图文并茂,古今辉映,生动再现了客家人谱写的
痴迷客家文化的客家人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燕特约记者朱建华 叶林是一个唱着客家童谣、看着赣南采茶戏、吃着黄元米馃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赣南客家人。“这辈子我是为客家文化而生的。”近日,记者采访叶林时,他这么说道。他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穿梭于村落屋场小院、乡间田野,听当地农民唱山歌、讲故事,收集整理各种客家文化资料,让《客家白鹭古村》《
赣南客家迎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图为南康市举办的迎故事民俗活动。李传材 摄 □郑紫苑 迎故事是一种融服饰、造型、表演等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根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和劳格文《客家传统与社会》等书目的统计,可知它在
客家文化的灵秀之地
作者:暂无 来源:赣南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关西新围内景。 关西新围全景。 关西新围欢歌笑语。 李慧廖碧星文/图 编者按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
客家商业招牌及其变迁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客家老字号:“聚盛祥” 客家老字号:“万和” 【摭拾】 冯锡煌 作为商铺标志,区分行业经济性质和经营特点,用于招徕顾客的商业招牌,在客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明代以前的商业招牌,多用布帛制作,挂在酒坊、栈房或食宿之店,称为“酒望”、“店招”,又称为“幌子”。那时,乡村街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