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290)
期刊(1926)
学位论文(468)
图书(98)
会议论文(53)
视频(32)
按栏目分组
报纸 (2290)
期刊 (1926)
学位论文 (468)
图书 (98)
会议论文 (53)
视频 (32)
按年份分组
2015(35)
2014(2265)
2013(464)
2012(530)
2011(519)
2010(378)
2009(204)
2008(200)
2007(105)
1999(4)
按来源分组
其它(557)
赣南日报(170)
嘉应学院学报(69)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67)
龙岩学院学报(27)
广东茶业(5)
搏击(武术科学)(2)
兰台世界(2)
通俗歌曲(1)
发展(1)
努力促进客家文化交流
作者:钟德彪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昨日下午,闽西客家联谊会举行三届一次理事会。客联会理事、各县(市、区)客联会负责人、客家学专家学者计6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就提升客家联谊的作为、提升客家祖地的品牌效应、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 会议认为,2007年闽西客家联谊会在市委、 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在开
弘扬客家文化的标兵
作者:暂无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记者 罗姝 通讯员 刘永良 20日,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自行创作、编导、表演的《土楼神韵》之“天下客家”节目在央视“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演。 土楼文化精品再次擦亮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的“金字招牌”,离不开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人大代表、永定县文广新局局长沈庆城的付出。
海峡两岸客家宗亲文化互动管窥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两岸客家姓氏源流考究论坛专家发言摘编】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教授房学嘉 粤东与台湾客家人在血缘、文化等方面一脉相承。因此加强海峡两岸客家宗亲文化研究,对于加深对汉民族形成的认识,丰富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层次性和历史纵深感,厘清中华文化中台湾文化的源流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显示价值。 开展两
闽西客家联谊会庆祝成立十周年
作者:王仰华 陈发胜  来源:闽西日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王仰华 陈发胜)十年成果丰,而今从头 越。昨日上午,闽西客家联谊会 隆重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中 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全国人大常 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 曾宪梓和福建省侨联等90多个 单位和个人为庆祝大会发来贺 信、贺电和题词。刘赐贵、雷春 美、黎梓元
注重科学规划突出客家特色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13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出台,梅县撤县设区,嘉应新区建设启动,我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近日,记者就我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市规划局局长史斌斌。 记
增强客家文化的正能量与辐射力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2013年改版后的最新一期《客家人》杂志封面。 本报记者刘军 4月23日上午,《客家人》杂志改版首刊发布会在嘉应学院举行。改版后的《客家人》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赞誉。会后,记者采访了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客家人》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杨宏海。 缘起 殷切的目光让我义不容辞
各地客家山歌专家吹响集结号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何文琦)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客家山歌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周末在罗湖区文化馆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梅州、深圳以及台湾的客家山歌专家齐集一堂,探讨客家山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共议如何让客家山歌焕发新魅力。 尝试山歌交响化
建构客家文化生态塑造文化名城风致
作者:张红梅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埔自然景观瑰丽,生态环境优美,古迹胜景繁多,客家文化浓郁丰厚,素有“客家香格里拉”之誉。当前,全县上下正全力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客家文化的强大助推力和支撑力,必将加快推进客家文化名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走向更高层次。 文化生态是从自然生态嫁接而来的,大埔客家文化生态延续了中原汉民
客家村镇银行全力服务三农 截至4月底累计发放涉农贷款819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半年前,全省山区首家村镇银行——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在我市开业;半年后,客家村镇银行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各项存款达1.11亿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达1006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266万元,贷款收息率和到期贷款收回率均达到100%,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正是我市加快全省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