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茶阳会馆介绍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日前拨出100万新加坡元,在重建后的会馆大厦内设立文物馆,向人们介绍客家人的文化生活。$$耗资280万新加坡元的茶阳(大埔)会馆重建工程日前完工。大厦的7楼和8楼是文物
-
《岭南逸史》:客家小说的发轫之作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清代中期章回小说 《岭南逸史》于2011年7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汤克勤
《岭南逸史》是清代中期出现的一部章回小说,是客家小说的发轫之作。
《岭南逸史》作者署“花溪逸士”,据考证,实为程乡县(今广东梅县)桃源堡人黄岩,字耐庵,又字峻寿,号花溪逸士。清光绪年间张芝田编选、黄遵宪作序的《梅
-
澳穗禪青體驗梅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澳门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一行參觀濟濟樓感受客家人生活特色
交流團在客家博物館前合影
澳穗禪青體驗梅客家文化
【本報記者方春城梅州十九日電】“第七屆紅色之旅——愛我祖國、振興中華——嶺南國情研習交流團
-
以客家文化打造惠州名牌物业 鹏基·万林湖举行首届客家文化节
-
作者:暂无
来源:东江时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5月1日,在鹏基·万林湖举行的首届客家文化节现场。本报记者古优裕 摄
本报讯 (记者古优裕 广文)今年的“五一”,对于鹏基·万林湖的业主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5月1日,鹏基·万林湖举行了首届客家文化节暨二期业主盛大入伙及一期部分业主喜获房产证仪式。据悉,在鹏基·万林湖这个宜居的绿色家园里,客家本
-
横河八旬客家山歌王渴望再登台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刘培青边编筐边唱歌,昔日客家山歌王风采依稀可见。 本报记者温舒 摄
在博罗县横河办事处,有位爱唱歌的老人刘培青。他的山歌张口就来,歌声响亮清脆,韵味绵长,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他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山歌王。
近日,记者来到刘培青家中,一间光线不足的房间内,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正在编筐。
-
注入时代元素,让客家民俗更传神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首席评论]
■罗奕山
“烟花爆竹声声,火龙姗姗出场。”近日,除梅州本地媒体外,《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省级媒体也图文并茂报道了“丰顺县埔寨镇埔南村元宵民俗祈福活动,‘烧火龙’10万游客挤爆山村”的消息。“埔寨火龙”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美名远播,也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
-
舞剧《大围屋》背后的客家文化
-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客家”是什么?“客家”就是“客户”,是相对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而言的,后者应该是“主户”了。“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舞剧《大围屋》就被翻译为“Hakka dance drama”。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
-
三代相传制作客家凉帽惠城区老人利桂雄谈家族凉帽制作史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除了在一些偏远的客家乡村,客家凉帽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本报采集
50多岁的利桂雄家住惠城区,他家从1938年开始做凉帽生意,到他这一代已是第3代了。利桂雄说,那时候,惠州居民少,不论走到那里,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个凉帽家族,即使是现在,惠州的一些老居民也还记得。如今,戴凉帽的妇女
-
百年老屋多处坍塌该客家民居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大图: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小图: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
在博罗县湖镇镇东风村林屋村民小组,有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客家民居。该客家民居曾经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6月撤销。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时至今日,这座古民居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
本期登场:《靠山吃山——大山窖藏的客家味道》
-
作者:饶原生
来源: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翻山越岭破解客家人的美食密码
广东科技出版社 饶原生 著 扬眉 绘
酿豆腐何以独钟“十六妙龄”,梅菜与扣肉怎么达成“天仙配”,肉丸为何赛“乒乓”,女人与娘酒的隐秘,“粄”怎么成为“第五大发明”,宴席行酒令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药膳隐藏着怎么样的健康智慧……涓涓美食细流,汇聚着中原士族的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