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刍议明中叶南畲民的去“蛮”化“新”:以王阳明治“南之乱
作者:蓝希瑜 廖莉  期号:第9期 来源:学术探索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朝中叶  畲民  王阳明  南赣之乱  去“蛮”化“新” 
描述:阳明的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密切相关.正是上述“举措”,南畲民得以去蛮化,由早期的“梗化”、“顽民”渐渐向化一新,族性潜隐,直至民族识别.然而,以往对明中叶南之乱的研究学人多从客家视角进行解读,缺乏一个从襱(畲)民主位视角的观瞻.
浅谈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
作者:黄文华 曾蓉萍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  赣南采茶舞  赣南民间舞  矮子步 
描述:赣南是客家先民的主要聚集地、中转站和客家民系的主要孕育地。生机盎然的赣南民间舞便是这个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绚丽折光。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为赣南民间舞中的一大表演技巧。了解和掌握赣南采茶舞中"矮子步"的形成及风格特点,对促进和发展赣南民间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赣南在客家产生中的双重角色
作者:万芳珍  期号:第2期 来源:客家研究辑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江西省  客家  民族历史 
描述:唐中叶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闽粤三省交界地(以下简称交界地)的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开发从赣南方面(明清两代包括赣州府、南安府及清代乾隆年间从赣州府分出的宁都直隶州)汉时已设县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赣县、于都及其隶属地兴国、宁都、石城等县开始,沿闽西
崛起的江西系列报道——千里高速驰
作者:暂无 期号:第10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系列报道  江西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网络  建设者  总里程  粤高速  客家文化  龙南  胸环  摇篮 
描述:朝辞次都观鄱湖旭日,午游赣江饮四特香醇,暮宿赣南品客家文化;晨雾里跃上匡庐揽胜,红日下登临滕王高阁,晚霞中重返革命摇篮! 2004年1月16日,伴随粤高速公路泰和至赣州段和赣州至龙南段的建成通车,江西高速公路的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至此,素
浅析明清时期闽人人的原因及影响--以赣南地区为例
作者:刘世斌  期号:第6期 来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闽人入赣  赣南地区  原因  影响 
描述:明清时期是我国移民活动较为频繁的一个时期,也是闽人大量入的高发期。闽人入现象的出现是由人地矛盾、战争影响、自然灾害、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这一方面促使了赣南山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对客家文化的巩固、充实;另一方面造成赣南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明代闽粤边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重建——以赣南为中心的分析
作者:王东  期号:第2期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社会重建  客家 
描述:程度上正是伴随着闽粤边移民社会的“土著化”进程而奠定起来的。
台客家一家亲
作者:何晞  期号:第8期 来源:台声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报社  日报  情感交流  杂志  主编  采茶  北京  联谊会  协会 
描述:的民系。客家的先民是古代中原的汉族 ,为了躲避频繁的战乱 ,成群结队举族大规模南迁 ,逃到当时的蛮荒之地———、粤、闽相邻地带 ,安家垦荒 ,繁衍生息 ,逐渐形成汉民族中一支新的族群———客家民系
优美的旋律 独特的韵味——论赣南民歌的成因及其特点
作者:康良生  期号:第10期 来源:商情(科学教育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民歌  兴国山歌  采茶戏  客家 
描述:本文主要从赣南民歌的历史渊源,赣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赣南客家人民独特的劳动生活习俗论述了赣南民歌的成因;从旋律韵味、调式调性、表演形式等角度论述了赣南民歌的主要特点。文中引用了赣南民歌中影响力较大的兴国山歌、采茶戏来加以论证。
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
作者:饶伟新  期号:第3期 来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地区  移民运动  明代  分布特征 
描述:(隆庆三 年 置)、长宁(万历四年置)、宁都、瑞金、石城等12县。南、二府,东邻闽西汀、漳二府, 南靠粤东、粤北的潮、惠、韶、雄四府,西接湖广郴州,北与本省吉安、抚州、建昌三府相 接。②东、南、西三面
赣南客家詈语研究
作者:温珍琴  期号:第8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赣南客家  詈语  宗族 
描述:詈语就是骂人的话。詈语来源于社会禁忌,可以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赣南客家詈语同样的以其"不文明"的方式,叙说着客家的精神和文化。本文探讨的是赣南客家詈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宗族詈语、性詈语、死亡詈语、身体詈语及其它詈语,并揭示蕴含的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