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传统服饰刺绣图案
-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期号:第7期
来源:纺织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传统服饰 刺绣 图案
-
描述:统服饰图案在构图、表现题材、技法、用色等方面呈现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深沉的中原汉民族审美情感倾向。
-
海西客家与闽南妇女服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作者:刘运娟 甘应进 陈东生
来源: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
描述:客家人、闽南人皆源于中原汉族。由于迁徙时代和定居的生活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民系。客家(Hakka)民系是南迁汉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赣闽粤边区与畲、瑶等土著融合而形成,具有独特方言、文化、风俗和特性的一个汉民族民系。[2]客家人对内与当
-
客家儿童服饰研究
-
作者:陈东生 刘运娟 甘应进
期号:第12期
来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儿童服饰 围兜 童帽
-
描述:客家儿童服饰根据年龄不同划分为婴儿衫、和尚衫、儿童大襟衫,同客家成人服饰一样讲究经济实用,所采用的面料因儿童的年龄而不同,但其品种更多、色彩更鲜艳、造型更复杂。另外,客家儿童服饰中的童帽、围兜儿、围脖、肚兜儿、背带等,也是客家儿童服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
-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期号:第9期
来源:纺织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女子服饰 演变 客家历史
-
描述:期为清末民初的客家女子传统服饰成熟阶段,客家传统服饰样制与文化特征基本形成;第3时期从民初至20世纪中叶,为客家妇女服饰的消亡期,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并存。
-
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期号:第3期
来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服饰文化 根源性 融合性
-
描述: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
福建地区妇女服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期号:第3期
来源:纺织科技进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洋文化 客家文化 闽南民系 客家民系 服饰文化
-
描述: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异同入手,以福建地区两大文化的代表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民系的文化特征为基础,论述了二者的的服饰形制与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得出二者服饰文化之间存在碰撞与交融,其原因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所致。
-
论福建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
-
作者:陈东生 刘运娟 甘应进
期号:第2期
来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服饰 文化特征 闽南服饰 畲族服饰
-
描述:从服装的款式和材质、服饰色彩、妇女的下装、发型和缠足等方面入手,将客家服饰和闽南服饰、畲族服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客家服饰与畲族服饰有许多颇类似之处,而与闽南妇女服饰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是否缠足上,同时客家服饰还展示出其简朴的民族特性。
-
客家妇女的配饰艺术
-
作者:甘应进 陈东生 刘运娟
期号:第4期
来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妇女 帽饰 头饰 足饰 首饰
-
描述:客家妇女的配饰主要包括头饰、帽饰、足饰和首饰等种类.头饰包含发髻与发饰,其发簪的造型简单大方,大都用银簪固定;帽饰以赣南妇女的包头和闽西的凉帽最具代表性,头巾的主要用途是护发、保暖和装饰,凉帽适用于炎热气候;足饰主要是指绣花鞋;首饰包括项链、手镯和耳环等,其样式多古朴简单,符合客家人的审美观.
-
客家妇女服饰的文化特质
-
作者:陈东生 刘运娟 吴灏
期号:第4期
来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服饰 客家妇女 精神个性
-
描述:客家妇女的传统服饰为大襟衫、大档裤、草鞋及围裙、帽子、银饰.客家妇女服饰的款式造型、面料、色彩、构图等外在特征,体现了客家妇女纯朴保守、勤劳节俭、坚忍刻苦、外柔内刚、心灵手巧等文化特质.
-
福建传统女性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
作者: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期号:第3期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民系 闽南民系 畲族 服饰文化 文化多元性
-
描述:作为福建地区汉族民系和少数民族的代表,客家人、闽南人和畲族人共同构筑了闽地多样而复杂的文化特征。服饰文化作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在发展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三者服饰样制与特征的差异主要是由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差异性、多民族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多元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