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羊城晚报>  这座客家古民居出了五个黄埔生 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举世闻名,

这座客家古民居出了五个黄埔生 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举世闻名,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3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5版:都市圈广东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谢晋元故居一角

“一门”五个黄埔生

谢晋元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举世闻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对于他参加黄埔军校的经历或许很多人都不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谢晋元的两个堂兄弟和两个侄子竟也是黄埔生。也即是说,仅谢晋元故居一个屋子就出了五个黄埔生。蕉岭文化界人士表示,这在全国或许是绝无仅有的。同一个屋门走出了五个黄埔生,是历史的抉择还是偶然?羊城晚报记者近日驱车来到谢晋元故居所在地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探访。

将军故居,一门五虎

但见村中有一座墩岌,在平阳中突起,圆圆的,有100多米高,绿树成荫。圆墩岌的南面,一个叫方塘子的小地方就是尖坑村谢氏十四世祖堂。祖堂南边的三幢屋,有两个大门,一曰“儒林第”,一曰“荆树居”。

走进儒林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石头铺成的八卦形的天井。穿过天井,内有八间房,其中五间房被后人用牌子写上了名字,分别是谢晋元、谢晋通、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蕉岭县博物馆从事30多年文物研究的赖文光对记者说,谢氏的五名黄埔军校生,就是在此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

据了解,三幢屋是谢氏祖先相祥建造的。相祥是清朝末年人士,有四个儿子,名叫政拔、有拔、和拔、康拔。谢晋元、谢晋通、谢晋荣分别是政拔、康拔的孙子,谢汉勋、谢汉忠分别是和拔、有拔的曾孙子。晋字辈和汉字辈是叔侄关系,尽管五人年龄相差甚远,但他们身上都流淌着为国家、为民族担忧的热血,先后考进黄埔军校学习,投身于热火朝天的革命之中。

谢汉勋之子谢越生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但凡有志青年,都想为国家贡献力量。”

国家危难,投身革命

在谢氏家族中首先迈出革命步伐的是谢晋元。谢晋元从小就勤奋好学,思想进步。1917年,年仅13岁的谢晋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三圳公学”(现为晋元中学),1919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立梅县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读书,接着又考上了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进一步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教育。大学毕业后,谢晋元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守军进行反击,“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谢晋元奉命率“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市区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击败数万日军的轮番进攻,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和道义上的胜利。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惨遭叛兵杀害,时年36岁。

谢晋元的弃笔从戎,对堂弟谢晋通产生很大的影响。1926年,同是广东大学毕业的谢晋通跟随堂兄的步伐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随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其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没有改变,谢晋荣、谢汉勋、谢汉忠叔侄三人以晋元、晋通为目标,更加发奋努力学习,相继考上了黄埔军校。“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为保卫中华民族与日寇展开斗争。

崇文重教,书香长存

谢氏家族一门出了五个黄埔生,除了历史原因,还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及浓郁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密切的关系。

蕉岭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辉明告诉记者,尖坑村是一个极具革命历史传统的村落。1912年,蔡元培、吴玉章倡导的新学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当时的尖坑村的父老们很快接受了新思想,就在村中利用几间旧平房创办新学,老师们除了教授算术、珠算,《三字经》、《千字文》外,还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谢氏五虎都曾在育民学校读书,从小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熏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谢氏家族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家风。相祥将宅第命名为“荆树居”和“儒林第”,就是希望这里能多出读书人,多出文化人。而谢氏五虎的父辈、祖父辈大多是读书人,他们尊崇祖训,重视对后辈的教育,无论家境多么贫寒,都坚持送儿子上学。而谢氏五虎均是非常孝顺和懂事的孩子,他们没有辜负父辈们的希望,在校期间成绩均非常优秀,这就为他们投考黄埔军校打下了基础。

记者跟随谢晋荣之子谢汉生来到谢晋元故居旁的“怀裕楼”。门口侧旁的大厅墙上庄重地挂着11个相框。相框里的人有的穿学士服、有的穿硕士服,有的穿博士服。谢汉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谢氏家族在学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家族成员。

羊城晚报记者 黄蔚山 通讯员 涂永平 何碧帆 摄影报道 (发自蕉岭)

黄蔚山、涂永平、何碧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