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陈立侨:客家之子名耀京华 这位从梅县大山里走出的农民娃,一

陈立侨:客家之子名耀京华 这位从梅县大山里走出的农民娃,一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社会广角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梅州儿女]

丘峰刘军刘世锦

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丘峰、客籍乡贤廖万清院士与陈立侨合影(从左至右)

陈立侨在工作室

北京,1月14日,虽然天气寒冷,但人民大会堂里却热气腾腾,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这里召开。由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陈立侨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20余年的科研攻关,合作研发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消息传出,人们奔走相告,为陈立侨教授自豪,更为客家人骄傲。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成蟹产量高达48.9万吨,是1990年总产量的50多倍,已成为世界蟹类规模化养殖的一个成功范例。该“联合课题组”紧紧围绕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生产中“亲体、育苗、饲料、病害和养殖模式”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或瓶颈问题,在国家、省部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聚焦重点、合作攻关、成果辐射”为目标,通过对河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优化、集成创新和推广,取得了成套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河蟹养殖产业成功实现“大养蟹———养大蟹———养优质蟹”的三次跨越奠定了基础。据行家测算,我国河蟹每年的产值是240亿元至300亿元,利用该项目的研究技术,近三年河蟹产业增加效益20亿元。

天才与勤奋

陈立侨教授是梅县南口镇人,梅州市授予的首批发展战略顾问,上海客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陈教授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在科研方面他确实颇赋天才。他主攻水生动物营养学和种质遗传学,率先开展中华绒螯蟹的摄食和营养生理研究,开拓了经济甲壳动物营养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空白。他首次系统研究了疏浚泥浆排放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等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陈立侨1990年毕业于中科院水生所,并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两年即被破格晋升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2004年又被聘为“终身教授”。他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数所大学合作研究,在国内主持(承担)了7项人才基金和30项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领衔的实验室在河蟹营养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蟹类必需成分营养、亲体营养和营养免疫研究等多方面的空白,解决了蟹类营养学研究中的多个重要理论问题,并成功开发出系列高效环保饲料,荣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参与完成了“鲟鱼人工驯养与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荣获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令人惊奇的是,陈立侨获得成就时都处于最佳年龄阶段:34岁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35岁获上海市“十佳优秀科技启明星”;35岁获“香港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岁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41岁获“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等等。爱迪生有个著名的“天才”公式:“天才=99%汗水+1%灵感”,陈立侨教授的成功便充分印证了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出于积累。

磨难与机遇

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陈立侨出生在梅县南口镇,他的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由于生活艰难,他的四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先后辍学在家务农,陈立侨在小学还没有毕业时,就含着眼泪告别了短暂的学生生涯。后来,年幼的陈立侨在辍学的三年里,当修路工人、建筑工人,还做过农民工,用微薄的收入来补贴家用。虽然打工的生活异常艰苦,但他却孜孜以求地读书,每当夜晚来临,劳累了一天正是睡觉休息的时候,可他却在油灯下学习哥哥早已弃掉的初中课本!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陈立侨忘不了1979年的夏天。那天,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告诉他振奋人心的消息:社会青年也可以考高中了!陈立侨听了简直要流泪了!是的,三年的坚持,三年的艰辛,就是等待这么一天!终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口中学,而且他是所有考生中唯一的社会青年!高中学习开始后,他抓紧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后来,一位数学老师回忆道:“陈立侨是唯一经常来问问题的学生。”

1981年,读了两年高中的陈立侨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成了南口中学“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个考取大学的应届生。陈立侨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四年级时正好赶上中科院首次实施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他就以名列年级榜首的成绩被中科院录取了。

陈立侨进入到中科院这个最高学术机构,成为著名水产学家倪达书教授的关门弟子。在读期间,在倪教授悉心指导下,他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边钻研理论边做实地调查,最后确定了科研课题———“池塘养鱼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倪教授告诉他:这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课题。陈立侨说,这样的课题具有挑战性,要敢于开拓才能做出成绩来。由于他基础扎实,研究成果突出,倪教授等导师向领导提出陈立侨可以“硕博连读”。陈立侨经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严格全面的考核后,又成为了国内首批硕博连读的博士生。陈立侨博士毕业时才刚刚二十七岁。

后来,陈立侨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成为了我国当时为数不多的博士后之一,同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位博士后,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堵南山教授。陈立侨出站留校任教两年以后,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华东师大最年轻的正教授。

智慧与汗水

陈立侨读博士期间,为了做博士论文,他打破以往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传统水生动物科研模式,把传统研究方式与野外调查、研究相互结合起来,使研究水平得以提升。他先后到湖北省洪湖和武汉市东西湖建立工作站做测试观察。当时,野外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冬天,他冒着严寒、顶着五级大风在湖面上工作;没有新鲜的蔬菜吃,只能靠咸萝卜度日;夏天不仅要忍受蚊虫的叮咬,还要在满是烂水草的湖里洗澡;在捞捕季节,每天凌晨二三点起床,与渔民一起下水捕鱼。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他整整呆了四年多!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调整了池塘中草鱼与鲢鳙鱼的品种结构,有效地建立了全新的防病技术体系,使草鱼的成活率由通常的50%以下提高到80%以上,他的博士论文《池塘饲养鱼类的优化结构及其增产原理》在由中科院、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多位同行科学家参加的课题鉴定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陈立侨的科研方向是,主要负责搞清我国三大河蟹产地的河蟹资源基因库以及从事河蟹的多倍体研究。一般的生物体都是雌雄共育的二倍体,陈立侨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经过三年努力,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四倍体河蟹的幼体,该成果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蟹类以及其他经济十足类动物的遗传育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获得美国动物学会和亚洲水产学会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但陈立侨不满足于这一辉煌成果,他再接再厉,在河蟹营养生理方面,他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该学术领域的空白,开拓了经济甲壳动物营养学研究的新领域。

齐白石说过“功夫深处见天然”。陈立侨教授在科研方面的“功夫”确实下得深,才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3 0